第3课自主赏析拟行路难(其四)我国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门阀制度,造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局面。门阀制度阻塞了寒士的进仕之路,一些才高的寒士自然心怀不平;寒士的不平反映在文学作品中,就成为这个时期文学的一个特色。今天,就让我们走近这样一位作者:鲍照。1.作家作品简介鲍照(约415—470),字明远,南朝宋著名作家,主要成就在诗歌创作方面,尤其是乐府诗。他的作品在我国诗歌发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被称为“上挽曹、刘之逸步,下开李、杜之先鞭”的诗人。他的骈文亦佳。鲍照担任过临海王刘子顼参军,在刘子顼举兵叛乱失败时,死于乱军中。世人因此称他为“鲍参军”。代表作有《鲍参军集》传世。2.背景解读我国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门阀制度,主要由数十个大家族(士族)统治当时的社会,士族制度下的门阀士族特别是高级士族凭借门第出身就可做官,世世代代控制高级官职。他们造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局面。门阀制度阻塞了寒士的进仕之路,他们即使才华横溢,也很难任高官。一些才高的寒士自然心怀不平,寒士的不平反映在文学作品中,就成为这个时期文学的一个特色。3.文化常识【行路难】乐府《杂曲歌辞》调名,古乐府道路六曲之一,亦有变行路难,内容多写世路艰难及离别悲伤之意,多以“君不见”为首,后鲍照拟作为多。1.字音识记①酌酒(zhuó)②踯躅(zhí)(zhú)③鲍照(Bào)④拟行路难(nǐ)2.辨形组词3.词语解释(1)泻水置平地:倾、倒(2)举杯断绝歌路难:停止(3)吞声踯躅不敢言:声将发又止(4)吞声踯躅不敢言:徘徊不前4.名句默写(1)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2)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3)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踯躅不敢言。(4)酌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1.这首诗中,诗人开篇写平地上的水向四面八方流淌的自然现象,写出了怎样的哲理?提示:诗人以泻水流淌这一自然现象起兴,引出下文对命运、社会人生的无限感慨,生动形象地揭示了现实社会里门阀制度的不合理性,像水是依照高下不同的地势流向各方一样,人的遭际也是被家庭门第的高低贵贱决定的,门第决定人生。2.结合全诗,谈谈《拟行路难(其四)》中“安能行叹复坐愁”“心非木石岂无感”这两个反问句在表现诗人情感变化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提示:第一个反问句“安能行叹复坐愁”是说不应当发愁,应该自我宽解,心胸开阔,似乎诗人心平气和地接受了“人生亦有命”的现实。其实,他是用反嘲的笔法来抨击不合理的门阀制度。第二个反问句“心非木石岂无感”又表示人非木石,岂能无情。面对不合理的社会现实,诗人“心非木石岂无感”,理智的劝慰、酒的麻醉,难道就能使心如槁木吗?当然不能,全诗的感情在这句达到高潮。3.作者用“泻水”四句言不当愁,到底作者有没有愁?结合前几句和作者身世经历,采用“知人论世”的方法谈谈是什么样的愁。提示:“泻水”四句言不当愁,接下去写借酒浇愁“酌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满怀的悲愁岂是区区杯酒能驱散的?诗人击节高歌唱起了凄怆的《行路难》。面对着如此不合理的现实,“心非木石岂无感”一句陡然翻转,用反诘语气强调指出:活着的心灵不同于无知的树木、石块,怎么可能没有感慨不平?简简单单七个字,把前面诸种自宽自解、认命听命的说法一笔抹掉,让久久掩抑在心底的悲愤之情如火山般喷射出来,其热度和力度足以令人震颤。我们仿佛看到诗人扔下手中的酒杯,横眉怒目,拍案而起,正要对不公平的命运大声抗辩。可是,他并未由此再进一步发泄这种感愤,而是轻轻一转,用“吞声踯躅不敢言”一句收结全诗,硬是将已经爆发出来的巨大的悲慨重又吞咽下去。“不敢言”三字蕴藏着无穷的含义,表明诗人所悲、所感、所愤激不平的并非一般小事,而有着重要的社会政治内容;愈是不敢言说,愈见出感愤的深切。经过诗篇结尾两句这样一纵一收、一扬一抑,就把诗人内心悲愤难忍、起伏跌宕的情绪,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了。1.课文主旨这首诗托物起兴,抒写了诗人在门阀制度重压下怀才不遇的愤懑与不平,真实地反映了当时贫寒士人的生活状况。2.结构图示3.写法赏析(1)以平凡的生活现象揭示深刻的哲理诗歌开首两句由泻水于地起兴,以水流方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