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课资料一、课文补注高晓声,1928年生于江苏武进一耕读之家,50年代开始创作诗(出过诗集《王善人》)、小说(以《解约》在文坛知名)、戏剧(歌剧《走上新路》获华东会演一等奖而名噪一时)。1958年屈打成右派,1979年平反后才重新握管,以小说《李顺大造屋》《陈奂生上城》名重当代,被视为农村题材反思、改革小说的代表人物。迄今已出版小说、散文、诗歌、戏剧、创作谈等专集和选集30部。部分作品被译成多国文字,其中英、日、德、荷四种文字有专集。二、课文析读关于《陈奂生上城》的评论一篇现实主义的作品,往往成为历史的记录、时代的镜子。《陈奂生上城》正是通过主人公陈奂生性格的变化及弱点,展现时代的气息。陈奂生的性格无疑是诚实而质朴、憨厚而勤劳的。但这种性格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在不同的境况下有着不同的表现。读者也正是透过陈奂生的性格变化去窥视时代的变幻。在《“漏斗户”主》里,陈奂生沉默寡言、心事重重,为什么?因为他被生活的重担压得喘不过气来。他总是默默地劳动、默默地走路,在别人家里,也是默默地坐着,甚至整整坐半夜不说一句话。但在“上城”这篇小说里,陈奂生一扫过去的愁容,变得轻松愉快了。作品一开始就活灵活现地描绘了陈奂生的这副得意相:你看他多神气,“上城三十里,经不起他几晃荡……”;你看他多满意,“肚里吃得饱,身上穿得新”,真是无忧无虑……。他满面春风,高兴透顶。陈奂生为何有如此巨大的变化呢?人物的典型性格总是和典型环境相一致的,从陈奂生的性格变化中,我们不难看出围绕和支配陈奂生性格变化的那个时代的急剧变化了。几起几落的极“左”路线和“十年内乱”给中国农民带来了多大的灾难啊!像陈奂生这样的强壮劳动力,像老黄牛一样的勤劳苦干,还食不果腹,日子过得不堪设想。粉碎“四人帮”后,农民的境况才慢慢好起来。《陈奂生上城》就是这一新时期的真实写照。还是那个陈奂生,直到1978年秋收分配,才真正甩掉那顶“漏斗户”主的帽子,第一次分到了属于自己的粮食,他流出了感激的泪水。这泪水消融了深埋在陈奂生心里的冰块,也滋润着人们的心田。作者是个严谨的现实主义者,他对生活的描写,既不做莺歌燕舞似的粉饰,也不做“金桥”“天堂”般的浮夸,而是按照现实的本来样子去反映。对于陈奂生性格中的弱点,作者也决不回避,加以如实的叙述。这不仅是为了把人物写活,增加人物的立体感;也是为了让读者透过陈奂生性格中的弱点,窥视社会残存的弊端,引起治疗时注意。陈奂生虽然诚实而质朴,憨厚而勤劳,但他却过于软弱自卑,缺乏主人翁的气质。……自卑的人,自然性格软弱,无法抗拒不正之风的侵袭。陈奂生一向听说招待所住宿费贵,想弄个究竟,赶快去付款。当陈奂生走近柜台处时,说了声“算账”,服务员大姑娘不动声色地问了声“几号房间”。当大姑娘意识到是吴书记的小汽车送来的客人时,便一改常态,连忙丢下手中的报纸,赔以甜蜜的微笑,并软款款地找话说;但当这位绝色的大姑娘看出陈奂生的寒酸相,断定他“不是个人物”时,内心的情感迅速地变换了位置,顿时由亲热变成了轻蔑,脸立刻沉下来“冷若冰霜”。陈奂生面对这种不正之风,毫无抗争的勇气,反认为自己“说错了话,得罪了人”。陈奂生的自卑,在某种情况下就会走向盲目的自高自大。五元一宿的房钱,对一个普通农民陈奂生来说是肉痛的,住一宿做七天工还要倒贴一角钱。这么大的差别,陈奂生怎么也想不通。原想用卖油绳的利润买一顶簇新的帽子的,谁知帽子没买到手反把本钱亏了一大串。吴书记本意在关怀自己,反而坑了自己。陈奂生百思不解,最后还是归罪于自己:“千怪万怪,只怪自己不曾先买帽子,才伤了风,才走不动,才碰着吴书记,才住招待所……”陈奂生的“自谦”精神可感,但麻木程度至深。他丢了钱还遭白眼,这一挫折,给陈奂生精神上的打击是很大的,但他也有一套自己的办法。他在房间里胡乱报复了一番之后,便到百货公司,心一横,买了一顶帽子,立即戴在头上飘然而去。心想,我这五元钱花得值得,试问,谁坐过了吴书记的小汽车?谁住过了五元一宿的高级房间?看谁还敢看不起我?……想到这里,他精神陡增,好像自己高大了许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