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胶体的性质及其应用第一节胶体●教学目标1.了解胶体及分散系的概念;认识胶体与其他分散系的区别;学会鉴别及净化胶体的方法。2.通过丁达尔现象、胶体的制取等实验,培养学生观察和思维的能力。3.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方法教育。●教学重点胶体的概念。●教学难点胶体概念的建立。●教学方法实验、分析、对比、归纳、自学等方法。●教具准备投影仪、多媒体动画、课件;蒸馏水、NaCl溶液、泥水悬浊液、植物油和水的混合液、FeCl3饱和溶液、CuSO4溶液、AgNO3溶液、淀粉溶液、碘水;酒精灯、铁架台、烧杯(3个)、小试管(2支)、半透膜袋、激光教鞭。●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引入]首先制取一种液体。[演示]实验2—1,取烧杯盛约20mL蒸馏水,加热至沸腾,然后逐滴加入饱和FeCl3溶液1mL~2mL。继续煮沸至溶液呈红褐色。观察所得液体。[展示]NaCl溶液、CuSO4溶液、新制红褐色液体。[学生活动]请大家观察三种液体并进行对比。[提问]三者在外部特征上有何相似相异性?[回答]宏观上皆为均一透明的液体,仅颜色不同而已。[追问]那么,新制红褐色液体也是一种溶液吗?[回答]甲:是。乙:不是。[引导]究竟是与否,请看一种现象。[演示]实验2—2,将分别盛有红褐色液体和CuSO4溶液的烧杯并排于桌上,然后用激光教鞭从一边照射,同时于垂直方向观察。[现象]光束通过红褐色液体时,形成一条光亮的“通路”,光束通过CuSO4溶液时无此现象。[继续演示]将上述CuSO4溶液换成NaCl溶液,进行同样操作,观察。[现象]同上。[设问]观此实验,你有何思考?[讲述]该实验说明,外观相似的两液体,在性质上有区别。当强光照射而产生光亮通路的现象,自然界也存在。请看课本P15树林中的丁达尔现象。具备这种性质的物质就是本单元要学习的胶体。[板书]第二单元胶体的性质及其应用第一节胶体[展示]泥水悬浊液、油水的乳浊液、NaCl溶液,请仔细观察、辨认。[提问]三种混合液的宏观特征是什么?[回答]浊液不均一、不稳定、不透明,而溶液是均一、稳定、透明的液体。[设问]三者又有何相似之处呢?[学生阅读]课本P16第四自然段,了解相关概念。[板书]一、分散系、分散质、分散剂[思考]溶液、悬浊液、乳浊液三种分散系中的分散质分别是什么?其本质区别是什么?[分析]溶液中溶质是分散质、呈分子或离子状态,肉眼直接看不到。而悬浊液和乳浊液中分散质是由巨大数目粒子聚集成的肉眼可直观的固体小颗粒和小液滴。显然,其区别在于分散质粒子的大小不同。正于此,使不同分散系的宏观特征和性质产生了较大差异。溶液呈高度均一、稳定、透明态;浊液不均一、不稳定、不透明,悬浊液静置产生沉淀,乳浊液静置易分层。[设疑]现有一混有泥土的食盐水,采用何简单操作可将不溶性泥土颗粒除去?[答]过滤即可。[讲]过滤可达目的,说明浊液分散质粒子不能透过滤纸,而分子或离子可畅通无阻。[转引]胶体是一种分散系,那么,胶体分散质粒子能否透过滤纸呢?[演示]将少量混有泥土的淀粉胶体进行过滤,并往滤液中滴加碘水,观察。[现象与结论]滤液遇碘水变蓝,说明胶体分散质粒子可透过滤纸。[设疑]那么,胶体与溶液相比,分散质粒子的大小又是怎样的呢?[展示]鸡蛋壳内膜——半透膜的一种。[讲述]半透膜具有非常细小的微孔,其孔直径大小约为10-9m即1nm,比滤纸还小,可选择蛋壳膜,动物膀胱膜等。[投影演示]实验2—3,把少量淀粉胶体与NaCl溶液的混合液注入半透膜袋内,将此袋浸入蒸馏水中,2min后,用两支试管各取烧杯中的液体少量,向其中一支试管里滴加少量AgNO3溶液,另一支试管中滴加少量碘水,观察:[现象]在加入AgNO3的试管里出现了白色沉淀;在加入碘水的试管里未发生变化。[设问]该实验说明什么问题?[回答]Na+、Cl-能透过半透膜,而淀粉胶体的粒子不能透过半透膜。[讲述]通过以上一系列实验,可知不同分散系的最本质的区别在于分散质粒子的大小不同。[投影小结]1.分子、离子、胶体分散质粒子能透过滤纸,而浊液分散质粒子不可。2.分子、离子能透过半透膜,而胶体分散质粒子不可。3.浊液分散质粒子>胶体分散质粒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