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晋江市侨声中学高一语文人教版必修1作文指导课《作文训练捕捉“动情点”》教学设计本节(课)教学内容分析本课是作文指导课,人教版高中语文高中语文必修一“写触动心灵的人和事”。主要内容是从例文出发,让学生尽情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最好先让学生畅所欲言,根据自己的感受分析作者的“动情点”、篇章结构的目的及优缺点,然后让作者自己做答辩式讲解,谈谈大家的发言对他有没有启发,有什么启发。最后老师谈自己的感受和建议。依据标准课程标准: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教育技术标准:本节(课)教学目标知识和技能:1.从文本出发,从自身阅读感受出发,体会什么是动情点,引导学生进入自然的思考状态。2.了解“动情点”的特点和表现形式,学会适时地抓住“动情点”。1.过程和方法:1.学生能够从例文出发,尽情地表达自己的观点。2.分析讲评习作时,先让学生畅所欲言,根据自己的感受分析作者的“动情点”、篇章结构的目的及优缺点,然后让作者自己做答辩式讲解,谈谈大家的发言对他有没有启发,有什么启发。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生活的感激之情和敏锐的感受力,学习写作运思的技巧。2.学生能够完成一篇语句通顺的、自己通过实践捕捉到的“动情点”的相关文章。学习者特征分析一般特征:高一新生,16—17岁,发散性思维活跃,独立性处在形成的过程中,自主学习能力相对较差。初始能力:能够正确认识事物,缺少深度思维,作文文从字顺,能够独立发表自己的见解,但多数人未能根据自身优势,写出特色文章。信息素养:能独立搜索信息,能力较强,但容易失去航向。个体特征:本班有相对较多的单亲家庭的学生,还有一部分家庭困难学生,他们的生活经验和体会相对较深。知识点学习目标描述知识点编号学习目标具体描述语句1感知能感知“5·12”地震图集,强化“学生对动情点”的直观感知。2理解能,《噪音的世界》这篇文章,作者的动情点在哪里3迁移能分析体会朱自清《冬天》的技巧,迁移感知不同的动情点。4理解理解、把握“横断面”“纵断面”两个文学概念的内涵。5应用能发表自己解读文章的观点,形成文字。6鉴赏能够欣赏别人优秀的文章,或对别人的文章质量提出怀疑7领悟能够形成适时捕捉打动自己的“生活图景和事件”的思维方式教学重点和难点项目内容解决措施教学重点怎样自觉地、有意识地捕捉通过不同故事的解读,归纳出动情点与文章结构的自己的“动情点”2、理解“动情点”与文章结构的关系。关系教学难点通过具体写作练习,进行实践体验,在体验中加深对写作原理的领悟。引导学生阅读分析优秀文章的动情点,并要求发表自己的感想,相互评点。教学环境设计1.故事情境:选择,《噪音的世界》、“5·12”地震图集、朱自清散文《冬天》为例,创设故事情境,引发学生思考、比较、归纳。2.问题情境:设置环环相扣的问题,逐渐深入地解读故事,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教学媒体(资源)选择知识点编号学习目标媒体类型媒体内容要点教学作用使用方式所得结论占用时间媒体来源1感知图片“5•12”地震图集BA激发学生学习感知2分钟互联网2理解文本《噪音的世界》CE引发学生思考,学生得出牵动了你的情思的人、事、物。的结论5分钟自制理解文本概念CE引发学生理解“横断面”“纵断面”两个文学概念2分钟自制3迁移文本朱自清《冬天》FF引导学生运用所得结5分钟自制论评论其他材料4迁移文本要求学生联系所学所经历谈感动点HD引导学生联想,强化动情点6分钟自制5应用幻灯学生形成文章,上讲台分享JI学生当堂写作15分钟学生提供6应用网络班级论坛互评I,JI学生互相评论作品10分钟学生提供①媒体在教学中的作用分为:A.提供事实,建立经验;B.创设情境,引发动机;C.举例验证,建立概念;D.提供示范,正确操作;E.呈现过程,形成表象;F.演绎原理,启发思维;G.设难置疑,引起思辨;H.展示事例,开阔视野;I.欣赏审美,陶冶情操;J.归纳总结,复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