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基础·夯实]一、识记字音1.莒父(jǔ)2.(ní)3.(yuè)4.彫(diāo)二、通假字1.是知也通智,聪明2.诲女知之乎通汝,你3.如日月之食焉通蚀4.无欲速通毋,不要5.然后知松柏之后彫也通凋,衰落三、古今异义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彫也古义:这样以后今义:连词,表示接在动作或情况之后四、一词多义1.知2.过3.文4.而5.信五、词类活用(一)名词作动词1.过而能改过:犯了错误2.小人之过也必文文:掩饰(二)使动用法1.人能弘道,非道弘人弘:使……弘扬,使……扩大2.则远怨矣远:使……远,远离3.足食,足兵足:使……充足六、文言句式(一)判断句1.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为”表判断)2.是知也(“也”表判断)(二)省略句1.子夏为莒父宰,问政(于孔子)(省略状语)2.于斯二者何先(去)(省略动词)(三)宾语前置句1.躬自厚而薄责于人(“自”作“厚”的宾语,前置)2.其何以行之哉(疑问代词“何”作“以”的宾语,前置)(四)状语后置句躬自厚而薄责于人(“于人”作状语,后置)(五)固定句式吾末如之何也已矣(“如之何”为固定结构)[课文·译注](1)(2)(3)(4)(5)(6)(7)(8)(9)(10)(11)(12)1.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评析]孔子说:“仲由,我教你的你懂了吗?懂就是懂,不懂就是不懂,这就是聪明。”孔子说出了一个深刻的道理:“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对于文化知识和其他社会知识,人们应当虚心学习、刻苦学习,尽可能多地加以掌握。但人的知识再丰富,也总会有不懂的问题,那么,就应当有实事求是的态度。只有这样,才能学到更多的知识。2.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评析](做事情)贪求快就达不到目的,只顾及小的利益就办不成大事。这是孔子教导弟子为政的原则。朱熹认为:“见小者之为利,则所就者小,而所失者大矣。”作为一个领导,要有远大的目光,不能急功近利,不要想很快就能够做出很大的政绩来,也不要为一些小利益而花费太多的心力,要顾全大局,高瞻远瞩。对于个人的为人处世来说,道理也是一样。[问题1]选文1与选文2在内容上有什么区别?[明确]选文1告诉我们要敢于正视自己的无知,选文2进一步告诉我们,正视自己的无知,并不是安于自己的无知,而是要开动脑筋,勤于思考,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问题2]用一句话概括选文3到选文5的主要内容。[明确]启示我们如何面对自己的错误。[问题3]选文6说“人能弘道,非道弘人”,阐明了哪些关系?[明确]阐明了人与道的关系,告诫我们要重视自身的道德修养。[问题4]选文7说“则远怨矣”,怎样才能做到?[明确]要严于律己,宽以待人。[问题5]选文9中说“大车无,小车无”用了什么修辞手法?阐明了什么道理?[明确]比喻。阐明了诚信的重要性。[问题6]如何理解“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彫也”这句话?它对我们有何启发?[明确]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到了寒冷的季节,才知道松柏是最后凋落的”。这句话是从为人处世角度来说的。它告诫我们,人应像松柏一样,要有骨气,有远大志向,且要经受得起各种严峻的考验,才能取得最终的成功。[问题7]阅读第3~12则,试分析孔子在语言表达上的特点。[明确]①《论语》形容道体之文,只是指点咏叹,不多用言语。如:“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只就川上一指点,而道之活泼泼地无时不然者自见矣。②巧设譬喻,形象而蕴藉。如:“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用水的流淌不断来比喻人的精神境界的修养是没有止境的,感叹自然界万物瞬息万变,惋惜生命短暂,说明了人应该抓住每分每秒来不断地充实自己,提高自己,完善自己。这种以比喻来说理的话语在《论语》当中比比皆是,在学习时要认真体会。一、基础知识1.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A.诲女知之乎B.如日月之食焉C.于斯三者何先D.然后知松柏之后彫也解析:A项,“女”通“汝”;B项,“食”通“蚀”;D项,“彫”通“凋”。答案:C2.下列句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A.B.C.D.解析:A项,代词,代车子;加强反问语气的副词。B项,音节助词;代词,代子路。C项,均为动词,担任。D项,一定;假使。答案:C3.下列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