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答韦中立论师道书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李白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赏析】这是李白天宝十二年(753)游宣城时所作的一首离别诗。全诗构思新颖,以写愁绪发愤懑开头;以写秋景点题,接着评论古人,最后表示要与黑暗现实决绝。全诗格调慷慨悲凉,虽有无限哀伤苦闷,却并不消极无力,感情激昂奔放,是脍炙人口的佳作。诗的开头显得很突兀,是因为李白当时很苦闷,所以一见到可以倾诉衷肠的族叔李云,就把满腹牢骚宣泄出来。“长风”两句借景抒情,在秋高气爽之日,目接“长风万里送秋雁”之境,精神为之一振,烦恼为之一扫,感到心与境合得舒畅,酣饮高楼的豪情油然而生。“蓬莱”两句承高楼饯别分写主客双方。以“建安骨”赞美李云的文章风格刚健。“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一句抒发了作者远大的抱负。“抽刀”一句用来比喻内心的苦闷无法排解,显得奇特而富有创造性。“举杯”一句道出了他不能解脱,只能愁上加愁的不得志的苦闷心情,同时也抒发了离别的悲伤。最后两句是诗人对现实不满的激愤之词。李白长期处于不称意的苦闷之中,不得不寻求另一种超脱,即“散发弄扁舟”逃避现实虽不是他的本意,但当时的历史条件和他不愿同流合污的清高放纵的性格,都使他不可能找到更好的出路。探寻背景此文写于元和八年(813),柳宗元被贬永州时,当时韦中立是位青年学子,潭州刺史韦彪之孙。柳、韦二人早在长安时就有交往,柳被贬永州后,韦曾自京赴永州向他求教,回京后仍有书信来往,本文便是他们往来书信中的一篇。柳宗元回信首先说明自己不愿为人师的原因,是怕引起“群怪聚骂”“召闹取怒”的严重后果,陷于更加困苦的境地。同时对不重师道的社会流弊,进行了尖锐的讽刺和有力的抨击,指出人们不重师道是由于尊重师道的优良传统久已断绝,因而人们少见多怪,如同“蜀犬吠日”“越犬吠雪”一般。作者轶事柳宗元的事迹,由韩愈记入碑文并加以评说,已流芳百世。其实,为柳宗元作传的韩愈的高风亮节更是难能可贵。柳宗元与刘禹锡同属以王叔文为首的政治集团,又同时被贬,可以说柳宗元与刘禹锡是志同道合。但是,韩愈与柳宗元作为同期为文者,共同倡导古文运动;作为同朝为官者,政治主张和思想信仰却截然不同。柳在政治态度上属于变革派,韩则是保守的,他对柳宗元参与的以王叔文为首的政治集团所推行的一系列改革,很不赞同,并严厉指责。柳是信仰佛教的,而韩愈一生以儒家道统观念的“卫道者”自居极力排斥佛教,他曾因上《论佛骨表》反对宪宗迎接佛骨进宫供奉而被宪宗下令处死,幸得人相救才免于一死,但也因此被贬到距长安七千六百多里的潮州任刺史,直至穆宗即位才又内召为国子监祭酒。韩、柳作为同朝的不同政见者,丝毫没有影响他们作为朋友和文友的关系。在《柳子厚墓志铭》中,韩愈对柳宗元的业绩、人品、文章给予了高度的评价这确实是“和衷共济”“和而不同”“兼容并包”的典范。字音仆道不笃(dǔ)好言论(hào)辄哗笑之(zhé)炊不暇熟(xiá)挈挈而东(qiè)如是者数矣(shuò)邑犬群吠(fèi)大雪逾岭(yú)吠噬狂走(shì)呶呶者(náo)咈吾耳(fú)烦愦(kuì)冠礼(ɡuàn)荐笏(hù)怃然(wǔ)怫然(fú)恢恢然(huī)佞誉(nìnɡ)诬谀(yú)剽而不留(piāo)炳炳烺烺(lǎnɡ)偃蹇(yǎn)(jiǎn)衒怪于群目(xuàn)辨形组词①②③④⑤⑥解释加点的词语①不以病乎:困辱。②责成人之道:要求。③明日造朝:上。④应之者咸怃然:都。⑤以轻心掉之:摆弄。⑥本之《书》以求其质:依据。⑦有馀以告:交互贯通。文学文化常识本文题目中的“书”是什么意思?试写出两篇此类文体的文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书,即书信。如《与朱元思书》《答司马谏议书》。一、初步感知通假字①不以病乎通“已”,太,甚②皆苍黄吠噬狂走者累日通“仓皇”,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