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课不教胡马度阴山——边塞军旅夜舟泊吴城陈三立,夜气冥冥白,柳丝窈窈青。孤篷寒上月,微浪隐移星。灯火喧渔港,沧桑换独腥。犹怀中兴略,听角望湖亭。【赏析】这首诗作于光绪二十七年二月,当时诗人回南昌西山祭扫父墓,舟行夜泊于鄱阳湖畔的吴城。作者夜泊吴城镇边,眺望江上水汽升腾、雾霭弥漫、渔火闪亮、流星缓行的夜景,油然而生忧国之思、失意之慨,但一听到湖亭上阵阵号角声,又振奋起复兴中华之壮志。诗中最妙的是“孤篷寒上月”一句本应为“寒月上孤篷”,作者把“孤篷”突出在前,强调自己内心孤单、凄凉的感受。“寒”字本为形容词,此处活用为动词,是说孤篷使挂在其上的月亮也有了寒意。【思考】试从景与情的角度简要分析全诗。【提示】画线部分为思考答案。,[学生用书P7])一、字音辨识单音字羌(qiānɡ)笛戍(shù)楼草檄(xí)砚(yàn)水凝城郭(ɡuō)胆慑(shè)虏(lǔ)骑伫(zhù)献捷多音字参饮骑埋二、字形辨认三、词语释义①羌笛:古代的管乐器,因出于羌中,故名“羌笛”。②戍楼:边防驻军的瞭望楼。③草黄马正肥:秋草已黄,马正肥。④烟尘飞:指发生战争。⑤金甲:指金属做的铠甲。⑥草檄:起草声讨敌人的文书。⑦轻车:汉代有轻车将军、轻车都尉,唐时有轻车都尉,这里泛指将帅。⑧短兵:刀剑一类短兵器。⑨烽火:古代报警的信号。四、名句默写①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高適《塞上听吹笛》)②白日登山望烽火,黄昏饮马傍交河。行人刁斗风沙暗,公主琵琶幽怨多。野营万里无城郭,雨雪纷纷连大漠。(李颀《古从军行》)走近作者(1)高適(704—765),唐代边塞诗人。字达夫,沧州(今河北省景县)人,居住在宋中(今河南商丘一带)。曾任左散骑常侍,世称“高常侍”。有《高常侍集》等传世。为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与岑参并称“高岑”。笔力雄健,气势奔放,洋溢着盛唐时期所特有的奋发进取、蓬勃向上的时代精神。(2)岑参(717?—769?),祖籍南阳(今属河南)。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曾任嘉州刺史,后人称之“岑嘉州”。其诗歌富有浪漫主义的特色,气势雄伟,想象丰富,色彩瑰丽,热情奔放,尤其擅长七言歌行。(3)李颀(690—753?),唐代赵郡(今河北赵县)人,少年时曾寓居河南登封。曾任新乡县尉,晚年归乡隐居。他与王维、高適、王昌龄等著名诗人皆有来往,诗名颇高。其诗内容丰富,以边塞诗、音乐诗获誉于世,其诗格调高昂,风格豪放,慷慨悲凉,擅写各种体裁,七言歌行尤具特色。写作背景(1)《塞上听吹笛》这首诗是诗人在西北边塞地区从军时写的。他的这首反映边塞士兵生活的诗歌,用明快、秀丽的基调,丰富奇妙的想象,为我们描绘了一幅优美动人的塞外春光图。(2)《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这首诗是岑参任西北庭节度判官时写的。这期间,封常清曾几次出兵作战。岑参对当时征战的艰苦、胜利的欢乐,都有比较深的体会,曾经写了不少诗歌来反映。有一次,封常清出兵去征播仙,岑参写了这首诗为他送行。(3)《古从军行》汉朝元朔年间,“轻车将军”李广利率汉军西征失败,欲引军回撤。汉武帝命令封闭玉门关,逼迫汉军重返战场。汉军上下悲愤不已。唐朝四川籍诗人李颀以此事件为背景,结合自己在西域的见闻和感受,写下《古从军行》这首诗。相关知识盛唐是边塞诗创作的鼎盛时期,涌现了著名的边塞诗派,代表诗人有高適、岑参、王昌龄、李颀、王维,代表的诗篇有高適《燕歌行》、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等七言。长篇歌行代表了盛唐边塞诗的美学风格,即:雄浑、磅礴、豪放、浪漫、悲壮、瑰丽。除此之外,盛唐大诗人李白、杜甫都写过边塞诗,这些边塞诗成为他们的代表作的一部分。如李白的《关山月》《塞下曲》六首、《战城南》《北风行》等,杜甫的《兵车行》《前出塞》九首、《后出塞》六首等。另外一些诗人也有边塞诗的名篇传世,如王昌龄有《出塞》《从军行》,王之涣有《出塞》,王翰有《凉州词》。,[学生用书P8])“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这句诗有何妙处?【点拨】《塞上听吹笛》前两句写的是实景:胡天北地,冰雪消融,是牧马的时节了。傍晚战士们赶着马群归来,天空洒下明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