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愤授课教师授课班级授课时间第周第课时课题《书愤》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熟识课文内容,分析诗人情感过程与方法通过诵读、研读、鉴赏,理解诗人仰慕英雄恢复中原的豪情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古典诗歌热爱传统文化的情愫重难点分析重点:诗歌内容理解难点:理解尾联的深刻用意教法设计及学法指导诵读·研读·鉴赏教学过程补充内容一、题解书:写愤:愤懑·悲愤二、熟悉作者陆游,字务观,号放翁,南宋著名爱国诗人,诗歌内容极其广泛,尤以表达恢复中原之志的诗歌为最,擅长七律,风格雄浑豪放。其诗今存9300首,是我国古代留下诗歌最多的诗人。他的诗歌突出的特点是“多豪丽语,言征伐恢复事”,气势雄浑,感情奔放,笔意明快;作品集有《剑南诗稿》等。三、了解写作背景南宋时,金兵入侵,中原沦陷在即。那时南宋当局却偏安江南,不思北伐。陆游主张抗金,触犯了投降派的利益,所以一再遭到打击排斥,多次被罢官。这首有名的七律作于宋孝宗十三年(1186年),此时陆游已61岁,在山阴闲居了6年,少年时“扫胡尘”“靖国难”的志向眼看就要化为泡影,想那山河破碎,中原未收而“报国欲死无战场”,感于世事多艰,小人误国。诗人悲愤之情喷薄而出,在悲愤失望中挥毫写下了这首诗。四、熟识课文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书”早年恢复中原之志。“书”曾经历的两次抗金胜利之役。“书”年事已高、壮志未酬之情。“书”敬仰诸葛、渴望建功立业之愿。五、研读课文前两联回忆过去,抒写抗敌抱负,后两联侧重写现在。“塞上”两句集中表现了诗人的悲愤;“出师”两句是诗人以诸葛亮自况,矢志北伐,死而后已。这首诗的基调是悲愤,然而并不绝望,还有豪壮的感情蕴藉其中。六、探究思考1、陆游诗作的突出特点是“多豪丽语,言征伐恢复事”。本诗哪两句最能体现这个特点,试加以分析“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最能体现这个特点。这两句形象地概括了25年前两次胜利的战斗:瓜洲渡击退金兵的进犯,大散关失而复得。意在表明南宋人民具有保卫自己国土的伟大力量,也使诗人的恢复之志具体化,可以想见他当年投身战斗恢复失地的强烈愿望。2、如何理解“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两句诗?诗人以诸葛亮自况。诸葛亮在《出师表》中曾说过“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北定中原,兴复汉室”,诗人正是以此自勉,表明他至死也不会放弃恢复中原之志。由此可见,《书愤》的基调虽然是壮志未酬所带来的悲愤,然而并不绝望,其中还蕴藉着豪壮的感情。七、学生当堂背诵课文八、布置作业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