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生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掌握文言虚词“以”的用法。能理解文中特殊的文言句式。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初步探讨庄子的尊生思想。2、过程与方法:本课时着重通过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的方法来解决学生在预习中碰到的问题,并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初步探讨庄子的尊生思想。3、情感与价值:培养学生尊重生命的健康的心理,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让生命获得应有的价值。教学重、难点: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探究庄子的尊生思想。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每个人都是社会的一员,也是人类大家庭的成员,人与人之间应当是平等相待,和睦相处的,而不应当成为利用与被利用的关系,更不应当用自己的私利标准去要求别人,要懂得尊重他人。二、知识疏理第1则:虽然,我适有幽忧之病(古今异义,虽然这样)夫天下至重也(形作名,贵重的东西)故天下大器也(古今异义,最珍贵的器物)冬日衣皮毛(名作动,穿;古今异义,用带毛兽皮做的衣服)秋收敛,身足以休食(收获敛藏)逍遥于天地之间(状语后置)吾何以天下为哉(宾语前置)事之以皮帛而不受(名作动,侍奉;状语后置)与人之兄居而杀其弟(使动,使……被杀;被动句)杖策而去之(名意动,以……为杖)遂成国于岐山之下(古今异义,国都;状语后置)虽贵富不以养伤身,虽贫贱不以利累形(使动,使……受伤害,使……劳累)今世之人居高官尊爵者(定语后置)见利轻亡其身(“忘”)第2则:至于曲辕(古今异义,到)其可以为舟者旁十数(“方”)匠伯不顾(古今异义,不看)是不材之木也(名作动,成材)女将恶乎比予哉(“汝”)夫柤梨橘柚果蓏之属(“楂”)实熟则剥(“扑”)小枝泄(“抴”)自掊击于世俗者也(被动句)且得有此大也邪(形作名,大用;“耶”)而几死之散人(“尔”)三、哲意探究1、朗读第1则,思考:许由、子州支父、子州支伯、善卷为什么被让天下而不受?(要求学生从文中找原句来回答)明确:①子州支父:“夫天下之至重也,而不以害其生,又况他物乎!”天下纵使贵重之极,可是因为天下王位而损害本性,子州支父却说什么也不干,又何况其他事物呢?正如成玄英《庄子疏》所说:“夫位登九五,威跨万乘,人伦尊重,莫甚于此,尚不以斯荣贵损害生涯,况乎他外事物,何能介意也!”②子州支伯:“故天下大器也,而不以易生。此有道者之所以异乎俗者也。”成玄英《庄子疏》说:“支伯,犹支父也。”俞樾《汉书·古今人表》有子州支父,无支伯;则支父支伯,是一人也。这段文字的寓意,和上段一样,说明隐士眼里,本性和健康比王位更加重要。要是拿王位和健康做交易,他不干。这和一般人为争夺天下王位大打出手,恍如两个天地。③善卷:“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逍遥于天地之间,而心意自得。吾何以天下为哉!”看隐士善卷,生活得多么自由自在,多么心满意足。对于这种超然尘外的人来说,天下王位套在心上,简直像是枷锁,所以当虞舜想把王位让给他时,他要逃进深山,隐居而不知处所了。2、大王亶父为什么要从邠迁都到岐?(用原文回答)明确:“夫大王亶父,可谓能尊生矣。能尊生者,虽贵富不以养伤身,虽贫贱不以利累形。”大王亶父又称古公亶父,他是周文王的祖父,周民族兴起的创始人。邠这地方,古书里也写成为豳,在今陕西省彬县。这段文字从大王亶父仁爱,说到尊重生命,从而反衬为官为利伤生者的迷惑。成玄英《庄子疏》指出:“夫乱世浇伪,人心浮浅,徇于轩冕以丧其身,逐于财利以殒其命,不知轻重,深成迷惑也。”3、小结:第一则在世人最看重天下面前,庄子从如何对待自己的生命和如何对待他人的生命两个方面,阐释“尊生”的内涵,确定了生命的最高价值。4、朗读第2则思考:匠石与栎社树议论的出发点是什么?明确:匠石关注的是树能不能成为有用之材,“是散木也”“是不材之木也,无所可用”,得出的结论是栎树无用;栎社树关注的是能不能存活下来才是有用,“且予求无所可用久矣,几死,乃今得之,为予大用”,得出的结论是栎树大用。出发点不同,自然对待对方的态度也就不同了,得出的结论也就不同了。5、匠石与栎社树的对话体现了庄子怎样的处世哲学?为什么有如此主张?明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