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信陵君窃符救赵》(节选)●说课这篇课文节选自《史记·魏公子列传》,记叙了信陵君礼贤下士和窃符救赵的始末,表现出信陵君仁而下士的谦逊作风和救人之困的义勇精神。信陵君窃符救赵,发生在公元前258年,当时是战国末期,秦国吞并六国日亟,战争进行得频繁而激烈。公元前260年,在长平之战中,秦国大破赵军,又乘胜进围赵国首都邯郸,企图一举灭赵,再进一步吞并韩、魏、楚、齐等国,完成统一中国的计划。当时的形势十分紧张,特别是赵国首都被围甚急,诸侯都被秦国的兵威所慑,不敢援助。魏国是赵国的近邻,又是姻亲之国,所以赵国只得向魏国求援。就魏国来说,唇亡齿寒,救邻即自救,存赵就是存魏,赵亡魏也将随之灭亡。信陵君认识到了这一点,才不惜冒险犯难,窃符救赵,抗击秦兵;终于挫败了敌人的图谋,保障了两国的安全。此文是典型的传记,先交待人物基本情况,然后总写人物性格,再选取典型事例,通过人物的言行去表现人物,近年高考文言文阅读文段大都属这种类型。因此,此课的教学将这类文章的结构思路作为一个重点。在词句方面,课文注得较为详细,但对一些词类活用现象并未注出,因此稍加补充归纳。课文较长,采用读读、讲讲、练练、议议的教学方法。共用两课时完成。●教学目标1.了解人物传记的写法。2.掌握“就”“过”“下”“独”“辞”“无”“存”等实词的意义。掌握“者”“所”“安”“何”“故”“且”“莫”等几个虚词以及“……为……”格式在文中的用法。3.了解本文中一些词的多义现象。4.理解信陵君礼贤下士的谦虚作风和急人之困的义勇精神。●教学重点积累重要实词、虚词与句式。●教学难点了解信陵君礼贤下士的谦虚作风和急人之困的义勇精神。●课时安排二课时●教学方法本文属于自读课文,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对照注释理解文意。预习要求:对照注释,理解全文。画出疑难部分。●学习导航第一课时一、导入语战国时代,出现了一个特殊的阶层,即“士”的阶层,这是个知识分子阶层。这些人走公室,跑私门,不狩不猎,不农不商,靠知识糊口于四方。他们有较高的文化素养,或有高强的武艺,能文能武,又懂政治,懂经济,懂军事,懂外交,为各国统治者效劳。他们在战国时代起着异乎寻常的作用,他们可以左右各国的政策,处理各国的外交,指挥各国的军队,如著名的纵横家苏秦与张仪两人几乎操纵着战国时代各国的外交关系。这些士人投奔到权贵的门下,以谋生活,故称为门客,或食客。各国贵族都大量收养门客。其中收养门客名声最大的是四君,即魏国的信陵君无忌,齐国的孟尝君田文,赵国的平原君赵胜,楚国的春申君黄歇,他们都收养几千门客,对内维护自己的势力以对付政敌,对外与敌国作政治、军事上的斗争。我们就来看一看与魏公子无忌有关的一段故事。二、整体初读1.朗读全文,补充注释。基本方式:由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逐段进行。步骤:先朗读,再提出预习中遇到的问题,教师做补充。补充注释如下:(1)方数千里——不是确数,泛指全国各地,古人计算土地用截长补短的方法,凑成正方形。方数千里,就是每一边都是数千里。孟子说“天下方千里者九”,可见“方数千里”是指全国各地说的。(2)今日嬴之为(wéi)公子亦足矣——课文注释只有合注,无分注。关键是这个“为”字,照译文容易误读为wèi。其实,此“为”字应训“助”,古书中多有此训,译为“为……尽力”“为……效劳”都是对的,《集解》训为“羞”,非是。(3)留军壁邺——课文注释训“壁”为“驻扎”,误。古时说军队驻扎皆用“军”(如“沛公军霸上”),即环车为营,是临时性的。“壁”,这里用作动词,筑壁垒的意思,表示要做较长时间的停留。(4)数请魏王,及宾客辩士说(shuì)王万端——下句主语仍是“公子”,意思是信陵君跟宾客辩士一起劝说魏王(出兵救赵)。(5)我岂有所失哉——课文注释用“过失、错误”解释“失”,不确切。此句与上文“吾所以待侯生者备矣”针对“失”即“不备”,意谓失察或考虑不周。(6)屏人间(jiàn)语——间,应训“隔离”。课文注释以“悄悄地”释“间”,不确切。“间”在此句中可以引申为“秘密地”,间语即密谈,这样才符合下文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