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凭箜篌引》【教材分析】《李凭箜篌引》是中唐诗人李贺的一首运用古乐府的体裁描写音乐的著名诗歌。诗人采用浪漫主义的手法,驰骋自己丰富的想象力,用新奇诡异的语言,极力描摹和渲染李凭弹奏箜篌惊天地、泣鬼神、动人心的音乐效果,创造出奇异而美丽的幻觉世界,产生了与众不同的艺术魅力。我们读李贺此诗,可采用精讲点拨法和鉴赏分析法,通过赏析诗的内容,领悟李贺怎样用妙手彩笔,描绘了千年前李凭箜篌发出的绝响;通过品味诗的意境,感受李贺怎样把外在的物象和内在的情思融为一体构成赏心悦目的艺术境界的。进一步体会李贺善于独辟蹊径的艺术特色。从而培养学生对诗歌的鉴赏力,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生平及相关文学常识,有感情地诵读诗歌。2、赏析诗的内容,领悟诗中运用不同手法描写音乐的语言艺术。3、品味诗的意境,体会李凭演奏的高超技艺。【教学重、难点】1.有感情地朗诵全诗;2.把握意象,感悟诗歌所表现出来的箜篌曲的特点与变化。3.学习掌握诗中描写音乐的手法。【教学方法】精讲点拨法鉴赏分析法【学法指导】诵读法讨论法互评法【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出示课件)同学们,你在生活中或是在电视上,都见过那些乐器?(学生畅所欲言)你见过这样的乐器吗?(出示课件)(生摇头)这就是箜篌,现在这种乐器已很少见了可在一千年前的唐朝,有一位梨园弟子,因善弹箜篌,名噪一时。“天子一日一回见,王侯将相立马迎”,可见他技艺之精湛,身价之高,他就是李凭。一流的乐师李凭用最好的乐器,弹奏美妙的乐曲之时,巧遇了才华横溢的诗人李贺,高山流水心有灵犀,这位诗人浮想联翩,妙笔生辉,造就了《李凭箜篌引》这首千古不朽的诗篇,今天,我们一起走进李贺的这首描摹音乐的著名诗篇,去聆听李凭演奏箜篌发出的千古绝唱。二、听读感悟(出示课件)三、自读赏析(出示课件)1、结合你认为写得好的诗句,从意象入手,谈谈作者具体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现了李凭用箜篌演奏出来的乐曲怎样的特点?2、整体上诗歌通过这一系列意象,表现了箜篌曲怎样的变化过程?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意象乐曲特点及变化手法效果总结提升品读巩固师:音乐形象比较抽象,难以捉摸,诗人却是如何描写箜篌演奏出来的音乐的?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教师引导分析:•吴丝蜀桐:“公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欲言音乐之美,先说乐器之精。写箜篌构造精良,借以突出音乐的高雅。•高秋:秋高气爽,天空明亮透澈,自然看起来格外高远。既点明了演奏的时间,又写出了演奏的环境。•张高秋:不仅是演奏的抽象动作,更易引起联想:音乐情韵高远饱满,直上云霄——像礼花一样,起于弦上一点然后发散到长空去。优美悦耳的弦歌声一经传出,飘散在寂寞山间的闲云都为之动容,凄然停步仿佛在俯首谛听。•诗人故意避开无形无色、难以捉摸的主体(箜篌声),从客体(“空山凝云”之类)落笔,以实写虚,亦真亦幻,极富表现力。•“颓”字恰恰和“张”字构成了一种对比,前者饱满,后者无力,“颓”字形象地描绘出流云被音乐击中那一刹那的情态。•移情于物,把云写成具有人的听觉功能和思想感情,似乎比“天若有情天亦老”(《金铜仙人辞汉歌》)更进一层。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教师引导分析:音乐变得愁苦郁闷,我们仿佛听到娥皇和女英在湘江边为舜痛哭不己,泪尽,继之以血,将湘江之竹尽染绯红;又仿佛在重温素女弹奏起五十弦瑟,令人悲不自禁……•从侧面写出了音乐声的感人肺腑。它和上面的“空山”句互相配合,互相补充,极力烘托箜篌声神奇美妙,具有“惊天地,泣鬼神”的魅力。面对这样出神入化的音乐,人们不仅要问,这是谁呀?能够弹奏也这么感人的音乐?原来这是李凭在国都之中弹奏箜篌。•点出演奏者的名姓,并且交代了演奏的地点。师:为什么先交代乐声后写人物呢?(生朗读,思考)生:前四句,诗人故意突破按顺序交待人物、时间、地点的一般写法,另作精心安排,先写琴,写声,然后写人。这样,突出了乐声,有着先声夺人的艺术力量。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教师引导分析:这两句正面写乐声,又各具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