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阶段【课程标准】了解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认识其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意义。【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邓小平南巡讲话的重要作用,认识邓小平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思想。2.了解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认识其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的重要地位。3.了解我国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及其重要历史意义。4.了解中共十五大关于建立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现代化建设的重大决策,充分认识其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意义。过程与方法教师应抓住苏东剧变、中共十四大、上海浦东开发、中共十五大等历史重大事件,引导学生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理论的科学性和实践的艰巨性;启发学生积极参与教学;及时评价学生学习表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学习20世纪最后十年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充分认识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发展才是硬道理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认识邓小平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2.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为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进一步发展创造了条件。3.中共十五大关于建立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现代化建设等一系列重大决策,是中国共产党人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的又一次思想解放和认识深化,为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业全面推向前进奠定了理论基础。【重难点突破】重点:邓小平视察南方谈话;中共十四大;中国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中共十五大。难点:如何理解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比较两种经济体制的不同计划经济体制市场经济体制特点行政手段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调节性调节作用作用资源配置方式行政手段配置市场配置◆我国经济结构的变化:要点:(1)建国初到1956年前,以私有制为主的多种所有制经济;(2)1956年三大改造的完成,形成单一的公有制经济;(3)1978年改革开放政策后,形成以公有制为主、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局面。(4)1992年中共十四大明确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探究:什么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前提下的市场经济,它的特征不在于是否有计划,有宏观调控,有政府指导,这些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也都有,而是在于以公有制和按劳分配为主体,与其它所有制和分配形式并存。党的“十五大”进一步指出非公有制经济也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一、历史性的跨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的可能性1.邓小平南巡谈话(1992年春)——思想基础(1)背景:国际风云变幻,国内改革开放进入关键时期。(2)谈话内容: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三个有利于、计划和市场的关系、社会主义的本质等。(3)意义;冲破思想束缚,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2.改革开放后,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物质条件)◆探究:有人认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同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运行机制是一样的,二者没有本质的区别。议一议,这种说法正确吗?为什么?解题关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同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运行机制的相同与不同。思路引领:市场经济的共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本质特征。答案提示:不正确。市场经济的共同特征是:市场经济是一种自主经济、平等的经济、竞争经济、开放性经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征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把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制度相结合,它不仅具有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定和特征,同时又是与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相结合的市场经济。其特征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由于公有制为主体,因而国家对市场的调控具有较雄厚的物质基础和很强的调控能力。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1.决策制定:中共十四大(1992年)主要内容:明确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邓小平理论在全党的指导地位。2.理论创新:(1)十四届三中全会(1993年)使中共十四大提出的经济体制改革目标和基本原则具体化。通过《决定》,标志着国企改革转入以产权制度改革为主要内容的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