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版第三单元外国诗歌(四)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普希金、阿赫玛托娃、叶芝的经历及其创作。2.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领略诗歌的文化底蕴。能力目标1.理解诗中的艺术形象,感受诗人的情感。2.理解诗歌创作中“隐喻”的运用,理解诗歌深厚的内涵。3.体味诗歌的饱含深情的语言,学习在平凡中流露真情的写作手法。德育目标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爱情观。【教学重点】在了解诗歌内涵的基础上,理解诗人丰富的思想感情。【教学难点】由于民族文化背景不同、翻译之后的语言差别,准确地把握诗人的意念和情绪并深入诗中的意境。【课时】1课时导入诗歌是一种文学体裁,它以抒情的方式,高度凝练,集中地反映社会生活,用丰富的想象、富有节奏感、韵律美的语言和分行排列的形式来抒发思想情感。诗歌是有节奏、有韵律并富有感情色彩的一种语言艺术形式,也是世界上最古老、最基本的文学形式。我们曾经学习过很多的中国古代诗歌和现代诗歌,今天我们继续放眼世界文坛,去领略外国文人带给我们的情感享受。普希金《一朵小花》1.作者简介普希金(1799~1837),伟大的俄罗斯民族诗人,俄罗斯近代文学的奠基者和俄罗斯文学语言的创建者。他被誉为“俄国文学之父”,“俄罗斯诗歌的太阳”。普希金诞生于莫斯科一个式微的贵族地主家庭,从小受到文学的熏陶。少年早慧,8岁开始写诗,流传下来最早的诗是情诗《致娜塔丽娅》,诗人在创作后期,由浪漫主义转到现实主义,写了长篇叙事诗《铜骑士》、童话诗《渔夫和金鱼的故事》。2.理解诗歌内涵可能我们同学们有这样的爱好,将花瓣和树叶夹在自己的书中。这首诗是作者某天看到夹在书里的、一朵已经枯萎了的花儿引发出的“一大串遐想”。你是不是也曾经看到过自己以前夹在书中的花瓣呢?你有像普希金一样的感受么?我们一起来读一下这首诗,看看普希金当时想到了什么……问:你觉得这首诗表达的是种什么样的情感呢?分小组朗诵讨论。找同学反复诵读诗歌,将自己的理解用读诗的语气表达出来,并在朗读后给予简单的说明。诗人无意中发现一朵小花,并无出奇,但却想到了很多与“一朵小花”相关的故事。每一个问号都可能相连一个美丽的故事。整个诗令人感觉有些伤感,毕竟是因为已经枯萎了的花儿,这朵花儿,让作者不由想起了这朵花儿的由来,可能作者也记不清了,从诗中许多问句中可以用心爱心专心看出这一点。最后一段可能是在怀念某些故人,用一朵枯萎了的花儿来代表他们的逝去。直抒胸臆,表达了怀念的感情。诗人只是看到了书中夹着的一朵小花,就引发出一连串遐想,可见诗人的想象力非同一般。这也是一种浪漫主义情怀。夹在书里的一朵小花,本是再平凡不过的事情,诗人却能“借题发挥”,抒发自己的情感。平凡之中真情自然流露。阿赫玛托娃《爱》1.作者简介阿赫玛托娃,著名的俄苏诗人,二十世纪俄罗斯抒情诗人之一。被誉为白银时代的灵魂。她的诗与萨福的作品和莫扎特的乐曲并驾齐驱,正如人们说的那样,她是萨福以后第二个伟大的抒情女诗人。阿赫玛托娃善于写些小的抒情诗,而她写得最多的是爱情题材的小诗。由于阿赫玛托娃把爱情表现得如此复杂细腻,故特瓦尔多夫斯基称之为“百感交集的抒情日记。”2.理解诗歌内涵,注重理解诗歌中的隐喻爱情自古以来就是文学作品中亘古不变的永恒主题。爱给人一种什么感觉呢?谁能描述得清楚呢?问:请同学们先朗读这首诗,找出诗中最常用的一种修辞方法。诗是用语言做成的,那么,语言又是怎样被做成诗的呢?或者说,诗的语言究竟有什么特别之处呢?特别之处,就在于“隐喻”。这里所说的隐喻,是一个比较宽泛的范畴,同学们过去所学过的明喻、暗喻、借喻、借代等种种修辞格都包含在内。“外国诗”是极讲究隐喻的。这首诗的隐喻就是一个典型。亚里士多德曾这样来揭示隐喻的艺术意义:“普通的词语只蕴涵我们已经知道了的东西,只有从隐喻里我们才能最好地把握新鲜事物。”也许我们都感受过爱,但是爱是什么样的却很难直接描述,诗人运用了一系列的比喻来描绘爱情,阿赫玛托娃就极其细腻地分析了爱情来临的各种心绪,描绘了爱情不可思义的魅力。问:我们来看这首诗是怎样通过已知的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