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南乐县张果屯乡中学八年级语文下册6第27课-岳阳楼记第二课时教案新人教版范仲淹一、教学目标①知识与能力:掌握常用的文言实词,了解文中“以”“则”等虚词和“然则”“得无”的用法,准确翻译5~6段。②过程与方法:运用“进入角色法”,质疑释疑,理解课文思想内容,能流畅地朗读、背诵课文。学习文章把叙事、写景、抒情和议论巧妙地结合在一起的写法。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正确理解“先忧后乐”的崇高思想境界,增强社会责任感。二、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思想内容,朗读和背诵全文。2.梳理层次,学习和积累文言实词。三、教学难点1、学习文章把叙事、写景、抒情和议论巧妙地结合在一起的写法。2、理解作者所阐述的主要观点。四、难点突破本文是千古传诵的名篇,不仅立意高远,而且文采斐然,句式于整齐中见变化,尤其便于朗读。教学中要运用五环节教学法,引导启发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五、课前准备借助工具书,预习课文5~6段,梳理层次,并就自己疑难和感兴趣的问题,准备发言材料。教学过程一、导语由“四面湖光归眼底,万家忧乐到心头”这副对联,你能想到范仲淹《岳阳楼记》中的哪两句话?面对人生中成功的欢乐和失败的痛苦,我们应拥有什么样的心态?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岳阳楼记》,继续聆听作者那先忧后乐的拳拳心语。二、确立目标自主学习1、复习作者文学常识。2、合作朗读课文,接力背诵。明确:1、范仲淹二岁而孤,家贫无依,而少有大志,以天下为己任。发愤苦读,惫甚,辄以凉水沃面;食不给,啖粥而读,人不堪其忧,仲淹不改其乐也。既任(做官),每慷慨论天下事,奋不顾身,以力主革除弊政,被谗受贬,庆历五年由参知政事(副宰相)谪守邓州。勤政爱民,有政声。常自诵日:“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死之日,四方闻者,皆为叹息。2、第一段以叙为主,应读得舒缓庄重。第二段写洞庭湖景,气势雄壮,应读得开朗雄浑。第三段以“若夫”起笔,意味深长。以天气的恶劣写到人心的凄楚,应读出愁苦凄楚的情味。第四段用“至若”领起,引出一个阳光灿烂的画面,应读出欢乐和畅的韵味。第五段以“嗟夫”开启,应读出悲凉慷慨、一往情深的意味。三、合作探究师生互动进入角色:“与作者面对面”质疑释疑,对照注释疏通文意。要求:全班分为两大组。A组同学为提出问题组:就5~6段重点字词及文意等方面提出有疑问的地方。B组同学为“作者范仲淹”组:与A组的同学对话,回答A组同学的问题。合作探究师生互动(一)解释划线的字词,并翻译。5、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已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6、时六年九月十五日。求:探求。古仁人:古时品德高尚的人。心:思想感情。或:或许。不以物喜,不以已悲:不因外物(好坏)和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庙堂:朝廷。进:指居庙堂之高。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那一定要说“在天下人忧之前先忧,在天下人乐之后才乐”吧。微斯人,吾谁与归: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道呢?[译]可叹哪!我曾经琢磨过古时候志士仁人的内心,也许与以上两种心情有所不同吧。为什么呢?他们不因为外物的影响而感到可喜,也不因为自己的遭遇而觉得悲哀。居于朝廷的高位,则为他们的百姓担忧;退身于辽远的江湖,则为他们的君主忧虑。这真是进也忧,退也忧。那么什么时候才会快乐呢?他们一定会说“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吧。唉!(如果)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道呢?6、时为庆历六年九月十五日。背诵五六两段背诵全文整体感知梳理层次划分本文结构层次,概括大意;并说说文中用了那些表达方式。第一部分记叙(1)写重修岳阳楼的背景及写作缘由。第二部分描写抒情(2-4)写迁客骚人览物而生的两种感情。第一层(2自然段):写洞庭湖雄伟壮丽的景象并提出“览物之情,得无异乎”疑问。第二层(3~4自然段):用两个排比段分别写出“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一明一暗,一喜一悲,形成鲜明对比。第三部分议论(5)抒写作者旷达胸襟和政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