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径分岔的花园知识与能力1、了解迷宫式结构。2、简要了解博尔赫斯及魔幻现实主义。。3、体会“小径分岔的花园”的多重含义过程与方法:体会“小径分岔的花园”的多重含义时,联系自己与他人在不同时间中的关系。情感与价值观:引发学生对自己与他人在不同时间里的特定关系的重新思考。教学重难点:1、文化隔阂对文学的影响——博尔赫斯想象中的中国2、“小径分岔的花园”的主题3、体会“小径分岔的花园”的多重含义教学方法:自读探究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拉丁美洲古老,神奇的文化,为其文学提供了深厚的底蕴,使它呈现出独特的风貌。博尔赫斯的《小径分岔的花园》将拉丁美洲的现实,西方的哲思和他对中国的想像熔于一炉,用魔幻现实主义的手法展现给读者,使我们能够领略到拉丁美洲“文学爆炸”的磅礴气势。四、文本探究:故事梗概:二、作者介绍:博尔赫斯(1899—1986)是20世纪阿根廷具有世界声誉的小说家和诗人,也是名震世界文坛的魔幻现实主义的大师。被誉为20世纪最伟大的作家之一。阿根廷诗人、小说家博尔赫斯是这样一个人物:他没有获得过诺贝尔文学奖,但智利的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巴勃罗?聂鲁达却认为他是“影响欧美文学的第一位拉丁美洲作家”;阿根廷全国文化委员会曾拒绝授予博尔赫斯全国文学奖,到头来阿根廷文学在世界上的声名却几乎全是博尔赫斯一个人赢得的。博尔赫斯一生读书写作,堪称得心应手,晚年双目失明,仍以口授的方式继续创作,成就惊人。然而,博尔赫斯的婚姻生活并不如意。他长期独身,由母亲照料生活,直至68岁才结婚,3年后即离异。母亲辞世后,他终于认定追随他多年的日裔女秘书为终身伴侣。他们1986年在日内瓦结婚。同年,一代文学大师在日内瓦逝世。三、预习检测:1、小径分岔的花园是个庞大的谜语,它的谜底是什么?2、余准为什么要杀死斯蒂芬.艾伯特?3、余准为什么要拼死完成任务?4、这篇小说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这是博尔赫斯关于时间命题最直白的小说。故事的背景设在一战的欧洲,战争与杀戮既是当时混乱的现实世界的直接表征。情节发生在1916年的英国。主人公是个名为余准的中国人。一战期间在英国为德国人当间谍。故事的开头是他得知了同伴被捕,而英国特工马登马上回来追杀他,因为他掌握了一项军事绝密情报:法国小城艾伯特有个威胁德国军队的英国炮兵阵地,这一情报对英德两国都极为重要。但是当时余准与德国上司的正常联系渠道已被中断,怎样才能把这个城市名传给上司?余准逃命之余得出灵感:杀死一个和艾伯特城名字相同的人,谋杀案见报后,德国上司通过阅读报道后就能破译其中的秘密。制定计划后,余准赶火车去杀一个叫斯蒂芬·艾伯特的人。他到艾伯特家时并与其交谈后惊讶地发现艾伯特是一个在中国呆过多年的汉学家。斯蒂芬·艾伯特潜心研究的是余准的曾祖父彭寂当年完成的一部名为《小径分岔的花园》的小说。彭寂当年花了十三年来写小说和建迷宫,后来有个来历不明的人暗杀了他。小说变得毫无意义,迷宫也找不到了。艾伯特现在手里有这部小说的存稿,他破解出其秘密:迷宫并不存在,《小径分岔的花园》这部小说才是一座真正的迷宫,一个庞大的寓言,其谜底就是“时间”。“时间的无形迷宫”中小径的交叉指的是时间而非空间的分岔,即众多可能性的并存导致不同的将来和结局同时存在。时间是非线性的,它是一张结构复杂的关联之网,其中每一结点既是一个选择的结局又是另一选择的起点,过去、现在与将来交织重叠,循环往复,永无止境。当余准与艾伯特聊得很深入以致差点忘记自己的使命时,他看到花园小径上英国特工马登的身影沿着艾伯特家花园的小径向他走来的时候,他想起了自己的任务,并开枪打死了艾伯特。最后于准被处以绞刑。小说的体裁是一份犯人的狱中书面供词。五、“欣赏·探究·练习”解说1、《小径分岔的花园》一共套了哪几层故事?与《一千零一夜》的结构方式相比,有何共同之处?(新坐标)析:《小径分岔的花园》一共套了三层故事。间谍余准的故事,汉学家斯蒂芬·艾伯特的故事和古代云南总督彭宸的故事交叉进行。多种巧合重叠在一起。叙事中有叙事,如同迷宫中的道路,分岔中有分岔,情节交叉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