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音乐、绘画、建筑之间的通感1文章的标题是“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这里的“千篇一律”指什么?“千变万化”指什么?二者之间的关系是什么?参考答案前者指艺术创作中的重复,后者指艺术创作中的变化。二者相互矛盾,相互统一。点拨在本文中“千篇一律”和“千变万化”有特定的涵义和适用范围。“千篇一律”原为贬义词语,指单调地重复、毫无变化。课文中有一句话“既要和谐统一,全局完整,又要避免千篇一律,单调枯燥”,用了“千篇一律”的本义,其他地方如“从天安门到端门、午门又是一间间重复着的‘千篇一律’的朝房”,“至于颐和园的长廊,可谓千篇一律之尤者也”,用的都是“千篇一律”的转义。应结合语境把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弄清楚。2文章的副标题用了“通感”一词,它在文中的含义是什么?参考答案不同的艺术门类具有共同的特点和相通的表现手法,欣赏者对此产生了具体的感受和认同,谓之通感。例如音乐、舞蹈、绘画、建筑的表现形式都有重复与变化的辩证统一的特点,在人的认识上得到一致反映。作者用“通感”一词说明这种现象。点拨西方美学理论认为建筑艺术是“凝固的音乐”,说明建筑与音乐相通,能使人产生相同的艺术感受。本文中“通感”这个概念就是说明这种现象。这是一个特定的概念,和平常所说的“通感”不同。通感原是一个心理学名词,指一种不同感官的感觉互相沟通,被称为“移觉”的心理现象。通感又是一种修辞格,指在写作中运用感觉转移的手法收到描写形象生动的艺术效果的修辞方法。朱自清《荷塘月色》描写荷花的“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就是用听觉沟通了嗅觉,把嗅觉形象转换为听觉形象,使欣赏者产生美好的艺术联想。本文对副标题中的“通感”并没有明确的解释,需要根据文意自行概括。3作者谈到艺术作品的“持续性”问题时,指出有“时间的持续”和“时间、空间的综合的持续”,请以文中具体事例说明。参考答案音乐是一种时间持续的艺术创作,如舒伯特的《鳟鱼》五重奏。绘画原为在空间转移的持续,但观赏者看画时由一个空间逐步转入另一个空间需要连续的时间,所以同时也具有时间的持续性,成为时间、空间的综合的持续。《清明上河图》手卷的形式赋予它以空间、时间都很长的“持续性”。点拨绘画艺术、建筑艺术均属“空间艺术”,说它们具有时间的持续性是把欣赏者包括进来了。因为欣赏持续的空间艺术是需要持续的时间的,所以成为时间、空间的综合的持续。应结合实例准确地理解概念。4作者在解说舒伯特的《鳟鱼》和李公麟的《放牧图》时怎样运用“主题”“变奏”和“伴奏”几个概念说明重复与变化的统一?参考答案《鳟鱼》的主题是作品中的“重复”,层出不穷的“变奏”是作品中的变化,但万变不离其宗,变化又统一到主题上来。水波涓涓的伴奏对主题来说是变化,自身又在不断地重复,但伴奏为鳟鱼的主题服务,统一到主题上来。《放牧图》整幅手卷就是无数匹马的重复,这是它的主题,但重复中又有变化,用“骑”和“马”分成几个“主题”和“变奏”的“乐章”。山坡和树是画的背景,如同乐曲中的“伴奏”。“伴奏”与主题间简繁的强烈对比构成变化与重复的辩证统一。点拨“主题”“变奏”和“伴奏”都是音乐术语,用在绘画中是比喻的说法。说明文中运用比喻,意在借助于本体与喻体的相似点,解说事物或说明事理。要结合上下文理解说明中比喻的科学内容。“思考导学”第3题,可从课文中举例。第1段应视为理解全文的“纲”,包括以下几个意思:①艺术创作既要有重复,又要有变化;②作品的“持续性”包括三种,一种是时间的持续,一种是空间的持续,一种是时间、空间综合的持续,之所以是时间、空间综合的持续,是因为作品在时间转移的持续中出现了观赏者的参与,便同时产生了空间的持续;③在有“持续性”的作品中,重复和变化特别重要。第2、3段明确指出:“音乐就是一种时间持续的艺术创作”,“音乐中的主题和变奏也是在时间持续的过程中”。第2段侧重从乐曲的乐句、乐段的重复让读者领会乐曲的整体美。第3段则以“舒伯特的《鳟鱼》五重奏”为例,把主题与变奏的辩证统一关系惟妙惟肖地表达出来。第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