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秋声赋秋词刘禹锡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赏析】这首诗的可贵,在于推翻悲秋的主题,一新天下人耳目,气势雄浑,意境壮丽,熔情、景、理于一炉,唱出了昂扬的励志高歌。诗人懂得“秋士见阴则悲”,对现实失望,对前途悲观,因而在秋天只看到萧条,感到寂寥。诗人偏说秋天比那万物萌生、欣欣向荣的春天要好,强调秋天并不是死气沉沉,而是很有生机。“晴空”二句勾勒出一幅壮丽的秋景图:诗人抓住秋天“一鹤凌云”这一别致的景观描绘,展现的是秋高气爽,万里晴空,白云漂浮的开阔景象。那振翅高举的鹤在秋日晴空中,排云直上,矫健凌厉,奋发有为,大展鸿图。正是这只鹤的顽强奋斗,冲破了秋天的肃杀氛围,为大自然别开生面,使志士们精神为之抖擞。也许,诗人是以“鹤”自喻,也许是诗人视“鹤”为不屈的化身。它给予读者的,不仅仅是秋天的生机,更多的是一种高扬的气概和高尚的情操。走近作者欧阳修(1007-1072年),北宋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号“六一居士”,吉州吉水(今属江西)人。宋仁宗天圣八年(1030)中进士。庆历三年(1043),范仲淹、韩琦、富弼等人推行“庆历新政”,欧阳修参与改革,提出了改革吏治、军事、贡举法等主张。新政失败后,欧阳修被贬为滁州(今安徽滁州)太守。至和元年(1054年)八月,奉诏入京。嘉祐二年(1057)二月,欧阳修以翰林学士身份主持进士考试,提倡平实的文风,录取了苏轼、苏辙、曾巩等人。这对北宋文风的转变有很深的影响。探寻背景欧阳修为人刚正,敢于直言,但他的一生历尽艰辛,宦海沉浮20多年:29岁时因支持范仲淹的政治改革被贬夷陵;39岁时再度因参与“庆历新政”被贬滁州;48岁那年,又被宦官诬陷。长期的政治斗争使他感到心力交瘁。本文写于作者53岁时。面对朝廷内外的污浊、黑暗,眼见国家日益衰弱,改革又无望,不免产生忧郁愤闷之情,就是在这种情绪的驱动下,作者写出了这篇以“悲秋”为主题的赋体散文。文体知识赋,是我国古代的一种文体,它讲究文采、韵律,兼具诗歌和散文的性质。其特点是“铺采摛文,体物言志”,重于写景抒情、借景抒情。最早出现于诸子散文中,叫“短赋”;以屈原为代表的“骚体”是诗向赋的过渡,叫“骚赋”;汉代正式确立了赋的体例称为“辞赋”;魏晋以后,日益向骈文方向发展,叫“骈赋”;宋代以散文形式写赋,称为“文赋”。作者轶事我国现存十二株古梅之一的“欧梅”者,欧阳修手植梅也,她亭亭玉立在醉翁亭旁。欧梅树冠丈余,树干直径约四十厘米,出地面二尺左右分成四枝伸展向上,犹如一幅古朴的画轴,装点着醉翁亭畔的峭岸清泉。这株梅树,品种稀有,既不与腊梅争饮冰卧雪之傲亦不与春梅斗报喜迎春之俏,而是在百梅凋谢之后,暗浮幽香,伴杏花嬉笑。她以特有的品性,高洁的风骨,古拙的英姿,在醉翁亭旁的佳木繁荫中独领风骚。清顺治九年,李嵩阳题“花中巢许”四字石碑,嵌于梅下花榻之上。“巢许”者,即巢父与许由也。巢父、许由均是上古时的大隐士。相传巢父因居树上而得名,他不营世利,尧以天下相让,他不接受。尧又把天下让给许由,许由逃到箕山下农耕而食。尧封他为九州长,他连听都不愿意听,并用颍河水洗耳朵。将欧梅喻为“花中巢许”,正是赞颂她那清白、高洁,不争权势,不重名利的高尚品格。实为赞颂欧阳修高洁的品行。字音悚然而听之(sǒnɡ)萧飒(sà)淅沥(xī)(lì)烟霏云敛(fēi)(liǎn)佳木葱茏(cōnɡ)(lónɡ)砰湃(pēnɡ)(pài)慄冽(lì)(liè)砭人肌骨(biān)寂寥(liáo)呼号愤发(háo)丰草绿缛(rù)戕贼(qiānɡ)黟然黑者(yī)渥然(wò)戮也(lù)辨形组词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⑪⑫文学文化常识赋,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产生于汉代,一直延续到唐代。《秋声赋》与我们学过的苏轼的《赤壁赋》,同为宋赋中的名篇。一、初步感知通假字忽奔腾而砰湃通“澎湃”,形容波涛冲击声古今异义①铮铮,金铁皆鸣古义:兵器。今义:金属名。②又如赴敌之兵,衔枚疾走古义:军队;奔跑。今义:士兵;一般的行走。③其色惨淡古义:暗淡。今义:既指暗淡无色,也指凄凉,萧条,不景气,还可形容苦费心力。④其容清明古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