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房宫赋》【学习要点】1.探究文章的内容和艺术手法。2.探究赋的特征。☆课堂探讨☆要点一:探究文章的内容和艺术手法。【探究活动】仔细阅读课文,回答下列问题。(1)第一段是怎样以既简练又夸张的笔法,对阿房宫进行总括性描写的?(2)第二段是怎样写阿房宫内的奢靡的?(3)第三段中的大段排比是围绕哪两个对立方面展开的?表明两者之间是什么关系?(4)最后一段的议论以秦为中心,上下延伸,总结历史教训。这一段的哪些话是作者在向当朝统治者敲警钟?【教师释疑】本题让学生掌握作者是如何运用铺叙手法证明论点的,体会形象描写对说理的重要性。注意概括文章的内容,探究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叙述和论证之间的关系。【讨论明确】(1)“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只用十二个字就勾勒出秦灭六国和阿房宫的建成,笔法简练,突兀有力。“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写出了阿房宫占地之广、建筑之高,是一种夸张的写法。“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二川溶溶,流入宫墙”写阿房宫的依山傍水的走势,非常简练。(2)第二段从两个方面来写阿房宫内的奢靡。一方面写宫人们的华贵生活,另一方面写秦人对珍宝毫不爱惜,到处丢弃。(3)第三段中的大段排比是围绕“秦始皇”和“老百姓”两个对立面展开的。表明两者之间的矛盾关系:秦始皇穷奢极欲、挥霍无度,老百姓在辛勤劳作。老百姓的怒气已经积压在心中了,只是不敢说罢了。(4)“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是作者在向当朝统治者敲警钟。【课堂提升】1.互文,即“互文见义”。把本应合在一起说的话,临时拆开,理解时又应合在一起。下面四个句子不属于“互文”的一项是()A、直栏横槛,多于九土之城郭B、五步一楼,十步一阁C、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D、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注意互文的定义,一般互文句式要对称。2.对文章最后两段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第一段用比喻句和排比句,极言秦始皇不顾人民死活和民心向背,残民而自肥,很快失掉了民心。B.第一段还写到了老百姓对于秦的暴政敢怒而不敢言,但最终还是像火山一样爆发出来,使秦迅速灭亡。C.对于秦的灭亡和阿房宫的被烧毁,作者用“可怜焦土”一语寄予了一定的同情。D.第二段作者更进一步指出,六国和秦的灭亡,都是由于内部原因造成的,见解极为深刻。E.这部分,由古及今,借古讽今,由一般到特殊地分析议论秦始皇骄奢淫逸终于导致灭亡的事实,暗寓李唐王朝切勿重蹈覆辙。不要让“后人”哀叹“前人”的悲剧重演。F.在论述“秦爱纷奢”不恤民力必然导致灭亡的命运时,赋用的是推理分析的方法。G.“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指出六国与秦灭亡的外力各不相同,但都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谁也无法挽救六国和秦落得族灭的下场。H.铺写秦王朝的穷奢极侈,连用了六个比喻。极度的夸张,有力地揭露了秦始皇掠夺天下财富的贪婪。饱含着作者对现实生活的感受,浸透着作者强烈的感情,即对封建统治者的醉生梦死、穷奢极欲的愤怒和批判。【答案】CG同情不正确。要点二:探究赋的特征。【探究活动】铺叙、夸张、渲染是赋体的特征。就本文而言,把阿房宫写得越穷奢极丽,才能更有力地显示秦王朝崩溃的必然性。反复诵读本文,结合学过的《赤壁赋》等文章,仔细体会赋体的特征。【教师释疑】“赋”这种文体以楚辞为滥觞。荀况《赋篇》第一次以赋名篇。“赋”出现于战国后期,到汉代才形成确定的体制。关于赋的特点,刘勰《文心雕龙•诠赋》说:“赋者,铺也;铺采摛文,体物写志也。”“体物写志”指赋的内容特征,即通过摹写事物来抒发情志,寄托讽喻之意;“铺采摛文”指赋的形式特征,即注重铺叙,词藻华美,浓墨重彩。另外,赋把散文的章法与诗歌的韵律结合在一起,句式长短错落,声韵和谐,多用排比和对偶。既适合铺陈事理,又保存了诗意。赋体的流变大致经历了骚赋、汉赋、骈赋、律赋、文赋等阶段。骚赋指楚辞体的作品,体制未定,是诗向赋的过渡,如屈原的《离骚》。汉赋也称古赋,篇幅较长,极尽铺陈排比之能事,多采用主客问答形式,韵散夹杂,喜用典故难字,被视为赋体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