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教学设计教材分析: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第四册第三单元主要是学习社会科学方面的杂文和随笔。本文是这一单元的第二篇课文。这是一篇伦理学方面的随笔。从应用的角度来说,它其实是一篇议论文。这篇文章不是简单的对父爱与母爱的歌颂,而是为了构建健康、成熟的灵魂而对父爱与母爱以及孩子的发展进行的剖析。也就是“人从同母亲的紧密关系发展到同父亲的紧密关系,最后达到综合,这就是人的灵魂健康和达到成熟的基础。”按照《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精神,此类论述性文章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学生能把握观点与材料之间的联系,着重关注思想的深刻性、观点的科学性、逻辑的严密性、语言的准确性;学习从习以为常的事实和过程中发现问题,培养探究意识和发现问题的敏感性。学情分析:学生在这之前接触到的关于父母之爱类的文章侧重于感性方面的,而本文是社会科学论文,它把父爱、母爱上升到哲学高度来理性分析,学生以前未接触过,又加上是外国人写的,他的西方思维方式,弗洛伊德式的心理分析,对学生来说十分陌生。所有这些都会造成阅读文章时理解上的障碍。但是可以说学生对父母是最为熟悉,对父爱、母爱也体验最深,所以如果学生联系自己、同学乃至同龄人的实际阅读这篇文章,应该能够读懂。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弗洛姆及其作品《爱的艺术》。2、理清作者思路,了解作者的观点,感受不同阶段的爱。过程与方法:1、通过筛选信息,区别父爱与母爱,重新审视爱。2、结合自己的生活感受对作者的观点进行解读评析。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享受爱的同时,学会付出爱,形成健康而成熟的心灵。教学重点:从理性的高度认识父爱、母爱的本质及其对孩子成长的影响。联系实际,理解父母对自己的爱,学会爱别人。教学难点:引导学生理解父爱与母爱的本质及部分关键语句。教学方法:合作探究、拓展延伸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课型:新授课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今年的中考是不寻常的。台风“莲花”给我们的考生带来了很大的不便。但是在关注考生的同时,我们也应该注意到这么一群在考场外翘首以待的家长们(多媒体展示图片“中考考场外的父母们”),他们毫无怨言地等候在考场外,只希望在第一时间能见到他们的孩子并平安地接回家。其实,何止是这一幕,在我们成长的风风雨雨中,父母的付出永远是无怨无悔的。这些我想同学们或多或少都感觉到了吧,今天我们要站另外一个角度,站在理性的高度来重新审视这份爱——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板书课题)二、简介弗罗姆及《爱的艺术》(多媒体展示)弗罗姆,美国哲学家、社会学家。主要作品《爱的艺术》,是一部以精神分析方法研究和阐述爱的艺术的理论专著。他认为爱是一种主动的能力,是可以而且应该学习的。只有学会爱的艺术,才能够爱,并且才能获得别人的爱。(课前引导学生参看《优化设计》背景探寻)三、速读课文,筛选信息,理清作者思路,了解作者的观点在预习的基础上给学生5分钟时间整体把握全文,自己尝试编写全文结构提纲。文章旨在告诉我们“一个成熟的人最终会脱离对母亲的依赖和父亲的权威,他成为自己的父母”,作者是怎样一步一步地阐述这个问题的?(引导学生筛选信息,找出关键语句;通过小组内部讨论交流,能达成共识的小组内部解决,解决不了的,向老师请教。后教师予以点拨)明确如下:(多媒体展示)第一部分(第1~3段):爱的能力的发展。成长过程:被人爱——爱别人——创造爱第二部分(第4~7段):爱的对象的发展。(母亲父亲)现象:先理解母爱,再认识父爱原因:母爱无条件,父爱有条件第三部分(第8~10段):总结全文:构建自己健康而成熟的灵魂。四、深入探究1、细读第一部分内容,从文本中筛选信息,认识成长过程中人对爱的情感变化情况。人在生长过程中各个阶段的对爱情感变化特征表(多媒体显示)年龄段特征刚出生阶段(婴儿期)无爱的意识,不具备感受爱的能力8岁以下(幼儿期)有被爱的意识,对被爱的反应是感谢和高兴8—10岁(童年期)有爱的意识,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唤起爱少年时期(成长期)通过努力去唤起爱(克服自我中心阶段)和学习爱别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