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南乐县张果屯乡中学八年级语文下册6第26课-小石潭记第一课时教案新人教版柳宗元一、教学目标①知识与能力:能利用注释或工具书疏通文意。积累文言实词的意义和用法,了解常见的文言句式特点。朗读背诵课文1~3段。②过程与方法:运用“进入角色法”,引领学生质疑释疑,准确翻译1~3段。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整体感知小石潭的幽美,理解作者的抑郁忧伤之情。二、教学重点1.掌握作者的文学常识,了解“记”文体知识和写作背景。2.翻译并背诵课文1~3段。三、教学难点体会作者写景状物的准确传神。四、难点突破运用五环节教学法,指导朗读,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五、课前准备1.准备课文的朗读录音带。2.预习课文,借助工具书,通读全文,把握内容梗概,并就自己疑难和感兴趣的问题,准备发言材料。教学过程一、导语美丽的大自然是改变我们心境的最好地方,如果我们感觉有些疲倦,如果我们感觉心情有些烦闷,我们不妨到大自然中走一走,大自然是我们人类最好的朋友。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柳宗元的《小石潭记》,赏析美景,感悟作者的心情。二、确立目标自主学习1、速读课文,查阅资料,掌握作者的文学常识。2、了解相关的文体知识和写作背景。3、掌握重点字词读音,理解词意。4、整体感知课文基本内容。5、找出重点语句、说说自己的理解;体会本文融情于景,借景抒情的手法。6、文中的新观点新思想及读后启示。明确:1、走近作者柳宗元(773~819)唐代著名文学家、哲学家。字子厚,唐代河东(今山西运城一带)人。因为他是河东人,世称柳河东。因参加政治革新失败被贬,官终柳州刺史,又称柳柳州。唐宋八大家之一,他和韩愈都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和奠基人,并称“韩柳”。著有《柳河东集》。代表作有《永州八记》、《捕蛇者说》、《三戒》等。2、写作背景这篇游记是作者被贬为永州司马时所写,唐宪宗元年(公元806年),柳宗元因为参加以王叔文为首政治革新集团,失败后遭到权贵排挤,被贬至永州为司马。当时他政治失意,心情抑郁,因而借游山玩水来排遣愁怀,写了八篇游记,《始得西山宴游记》、《钴鉧潭记》、《钴鉧潭西小丘记》、《至小丘西小石潭记》《袁家渴记》、《石渠记》、《石涧记》、《小石城山记》,后由刘禹锡收入《柳河东集》。柳宗元在荒远偏僻的永州苦呆了整整十年,后又被改贬到更为荒凉的柳州,四年后,病魔无情地夺去了他年仅四十七岁的生命。3、了解文体知识“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是记载事物,往往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一般来说,作者对现实生活中某件事有所感受,而后不拘一格的记下来,都可以称“记”。记可以全是叙事,如《桃花源记》,也可以叙事、描写、议论相结合,如《岳阳楼记》。4、听朗读,轻声跟读。给加点的字注音。篁竹()清冽()为坻()为屿()为堪()怡然()俶尔()翕忽()差互()悄怆()()幽邃()寂寥()摇缀()参差()()温馨提示课文第一二段写作者兴致勃勃畅游小石潭,有全石以为底带来的好奇,有清澈的水流和飘忽不定的游鱼所带来的快乐,应读得欢快些。第三四五段写小石潭周围幽深冷寂的氛围,应读得伤感些,低沉些。5、合作朗读,伴随着音乐,读准字音、节奏和感情。6、齐读课文。三、合作探究师生互动进入角色:“与作者面对面”质疑释疑,对照注释疏通文意。要求:全班分为两大组。A组同学为提出问题组:就文中重点字词及文意等方面提出有疑问的地方。B组同学为“作者柳宗元”组:与A组的同学对话,回答A组同学的问题。合作探究师生互动(一)解释划线的字词,并翻译。1、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西:向西。乐:感到高兴。尤:特别。冽:寒冷。络:缠绕。缀:连结。披拂:随风飘荡。[译]从小丘向西走一百二十步,隔着竹林,听到了水声,好像玉佩玉环碰撞时发出的叮咚声,心里很高兴。砍掉一些竹子,开出一条路来,往下走就看见一个小潭,水特别清凉。整块石头构成潭底,靠近岸边的地方,石底向上弯曲,露出水面,(形成各种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