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在探讨语段内涵的过程中,解读孔子的义利观。学习和掌握重点字汇。鉴赏9、13则选文。一、导入新课: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就有崇德尚义的传统。人们把为了道义而不能推辞某种责任称为“义不容辞”,把基于正义而产生的愤怒称为“义愤”,把为了公众利益而从事的崇尚和大无畏的行动称为“义举”,把具有高尚道德情操维护正义的人称为“义士”,把正义的战争称为“义战”,把为正义而战的军队称为“义师”……在孔子那里,“义”是一个具体根本意义的道德原则。那么,他是怎么说的呢?二、结合注释,通读全文,掌握如下重点词语⑴找出下列通假字,并进行解释。①富而可求也。②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为成人矣。”⑵解释下列加粗字;①饭疏食饮水②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③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④子路问成人、⑤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⑥信乎,夫子不言,不笑,不取乎?⑦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其的用法1.用作代词,又分几种情况:(一)第三人称代词。可代人、代事物,有在名词之前,作领属性定语,可译为“他的”,“它的”(包括复数)。例如: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廉颇蔺相如列传》)(二)第三人称代词。一般代人,用在动词或形容词之前,作主谓短语中的小主语(整个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主语或宾语修饰语)应译为“他”“它”不能加“的”。如:秦王恐其破壁。(《廉颇蔺相如列传》“其破壁”作宾语。)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说》“其闻道”作主语。)此皆言其可目者也。(《芙蕖》“其可目”作宾语。)•(三)活用为第一人称。可用作定语或小主语,视句意译为“我的”或“我(自己)”。如:今肃迎操,操当以肃还付乡党,品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赤壁之战》)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四)指示代词,表远指。可译为“那”“那个”“那些”“那里”。如:•则或咎其欲出者。(《游褒禅山记》)•今操得荆州,奄有其地。(《赤壁之战》)•(五)指示代词,表示“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如•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石钟山记》)•2.用作副词。放在句首或句中,表示揣度、反诘、期望等语气,常和放在句末的语气助词配合,视情况可译为“大概”“难道”“还是”“可要”等,或省去。例如:•其皆出于此乎?(《师说》表测度。)•其孰能讥之乎?(《游褒禅山记》表反诘。)•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伶官传序》表期望。)•3.用作连词。作连词用时,通常放在句首,或表假设,可译为“如果”;或表选择,可译为“还是”。例如:•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故哉?(《送东阳马生序》表假设。)•4.表示选择关系,相当于"是......还是......".•例: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三、文意疏通:1【评析】孔子在这里又提到富贵与道的关系问题。只要合乎于道,富贵就可以去追求;不合乎于道,富贵就不能去追求。那么,他就去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从此处可以看到,孔子不反对做官,不反对发财,但必须符合于道,这是原则问题,孔子表明自己不会违背原则去追求富贵荣华。2【评析】孔子在这里通过评价公叔文子,进一步阐释“义然后取”的思想,只要合乎于义、礼,公叔文子并非不说、不笑、不取钱财。这就是有高尚人格者之所为。3【评析】孔子极力提倡“安贫乐道”,认为有理想、有志向的君子,不会总是为自己的吃穿住而奔波的,“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对于有理想的人来讲,可以说是乐在其中。同时,他还提出,不符合于道的富贵荣华,他是坚决不予接受的,对待这些东西,如天上的浮云一般。这种思想深深影响了古代的知识分子,也为一般老百姓所接受。4【评析】这一段,反映了孔子的理欲观。以往的孔子研究中往往忽略了这一段内容,似乎孔子主张人们只要仁、义,不要利、欲。事实上并非如此。任何人都不会甘愿过贫穷困顿、流离失所的生活,都希望得到富贵安逸。但这必须通过正当的手段和途径去获取。否则宁守清贫而不去享受富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