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漳州市芗城中学高中化学第一单元第六课时练习苏教版必修1【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1.复习胶体的丁达尔现象、吸附等重要性质。2.复习巩固电解质的概念和判断方法3.运用胶体和电解质的知识解决有关问题【教学重点】电解质在溶液中的离子数目的比较关系式法的应用。【教学难点】关系式法的应用【教学方法】:练习评讲法【教具准备】多媒体【教学过程】【知识整理】找学生复述物质分散系、电解质等学过的知识,其它学生补充,同时多媒体呈现,注意检查学生知识的结构化情况。【巩固练习】1.浊液区别与其它分散系的最本质特征是()A.外观混浊不清B.浊液没有丁达尔现象C.不稳定D.分散系粒子直径大于100nm问题表征:最本质特征是微粒的大小,其余是性质。B项错浊液也是有丁达尔现象的2.简述区别氢氧化铁胶体与氯化铁溶液的方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问题表征:氢氧化铁胶体属于胶体,氯化铁溶液属于溶液,应用胶体与溶液的性质不同来加以区别。解答:将束光分别通过两种分散系,从垂直于光线的方向观察,如果能够发现一条“光亮的通路”,则证明该混合物为胶体。3.在分别盛有100mL和200mL水的烧杯a和b中,各溶解1molNaCl。a、b两烧杯溶液的导电能力A相同Ba大Cb大D无法比较问题表征:已知:溶质的物质的量相同,溶剂的量不同→求解:比较溶液导电能力思路分析:溶液的导电能力与溶液的离子浓度成正比,与离子所带电荷成正比→电荷相同,比较离子浓度→溶质一样、比较水。解答:略【知识讲解】决定溶液导电性的因素(外因)溶液的导电性与溶液的离子浓度成正比。4.将下列物质溶于水,自由离子数目最多的是()A0.5molNaClB0.4molH2SO4C0.5molNa2OD0.8molCuSO4问题表征:已知:各物质的量→求解:比较离子数目思路分析:溶质溶于水后要发生电离生成离子→离子数=物质的量×每个溶质分子中含有的离子数。注意:C选项中Na2O溶于生成的溶质是NaOH,而1mollNa2O溶于水生成2molNaOH。5.______g硫酸铝溶于水可得使溶液中所含铝离子刚好为amol。1问题表征:已知Al3+的物质的量求解目标:Al2(SO4)3的质量思路分析:可根据Al3+与Al2(SO4)3的关系列比例式解决。解答:Al2(SO4)3→2Al3+342g2molmAl2(SO4)3amol引导学生掌握找关系式的方法:谁与谁建立关系、根据什么找关系。然后增加以下两个变式练习,让学生体会关系式的建立方法。(1)_____gCH4和amolNH3所含原子数相等。问题表征:CH4和NH3建立关系根据原子数相等关系式:4CH4~5NH3(2)(1)_____gCH4和amolNH3所含氢原子数相等。问题表征:CH4和NH3建立关系根据氢原子数相等关系式:3CH4~4NH3【归纳概括】:关系式法解题的步骤1.建立关系2.列比例式6.钠、镁、铝与过量的盐酸反应,在相同状况下产生H2的体积相等,则钠、镁、铝三种金属的物质的量之比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问题表征:已知:生成的H2的体积相等求解目标:三种金属的物质的量之比思路分析:此题容易一般用方程式来解,但比较繁,可以采用关系式法求解。钠、镁、铝建立关系,关系依据是“反应生成H2的体积相等”。产生H2的体积相等,即是金属化合价变化总数相等。6Na~3Mg~2Al~6H~3H2可总结为:等“价”交换原则。【课堂小结】找学生总结本节课学习的补充知识和解题方法。其它学生补充,同时多媒体呈现(见板书设计),进行比较。【布置作业】名师大课堂P11【板书设计】:胶体性质和电解质概念的应用一、补充知识影响电解质溶液的导电性的因素:内因:电解质的强弱外因:离子浓度的大小(不是离子数目)二、解题方法关系式法解题:建立关系对象、依据列比例式解题【教学反思】1.如何有效地养成学生问题表征和思路分析的良好的解题习惯是我们应该考虑的一个重要问题,问题表征和思路设计仅靠课堂教学是难以完成的,因为学生解题多是在课外完成,教师无法进行监控,上课讲的方法学生根本不习惯用。2.关系式法解题对于解决复杂问题很有效,能够省略很多中间步骤,转换思维形式,学生掌握情况也比较好,现在的任务是帮助学生养成应用关系式法解题的习惯。3.练习6的关系式原来试图从得失电子的角度来解释钠、镁、铝之间的关系式,但学生难以接受,因为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