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雪》(第二课时)一、【教学依据】《雪》这篇文章是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6课。本课是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推荐学习的优秀篇章之一,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诗,是《野草》中最适合中学生阅读学习的一篇,是初中散文诗教学的重点课文。二、【设计理念】《语文课程标准》强调:“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感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语文教学的本真是语言教学,基于语言品味的领悟是最真切最能自然内化的。语文学习三个层面的目标,即“文字”、“文学”和“文化”,通过文字认识字词了解文章内容,这是最浅层面的阅读。深一层的,是鉴赏其写作技巧、语言风格等,即对作品文学性的欣赏,而语文课的“内核”,应该是在文化层面。这三个层面逐步深入相互融合。因此,在教学本课时,我确定了本课从品味语言到体验情感再到感悟精神的纵向深入的教学思路,引导学生在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反复朗读,把握作者情感倾向,结合写作背景,理解课文主旨,获得自己的体验,升华学生思想情感。三、【教材分析】本文是鲁迅先生的散文名作,是鲁迅作品中为数不多的色彩明丽的文章之一。全文写景抒情,意境深邃,语言优美,富有美感,这都吸引着我们去欣赏,去品读。其蕴涵之人生力量和精神激励,对处于求知和探索阶段的学生来说,是一种莫大的启迪和有益的帮助。我们借助文字走进鲁迅的精神世界,去感受他那虽然孤独但仍不屈抗争的精神,并以此激励自己去努力去奋斗去创造自己美好的人生。四、【学情分析】八年级学生已具备一定的阅读能力,能够读通读顺把握文章内容,教学中要充分发挥阅读的作用,引导学生在读中把握作者的思路和文章的语路,欣赏语言,领悟文章的思想感情。另外,熟悉作家作品所产生的时代,有助于对课文的理解。可要求学生查看相关的背景资料,了解作品产生的时代和作家的思想历程,从而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与主旨。五、【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品味文中优美的语句,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2、过程与方法(1)、学生课前阅读《野草》,了解《雪》产生的背景,收集写雪的诗文。(2)、默读、朗读:勾画相关句子进行分析、理解、品味。(3)、深入探究,比较阅读,领悟文章主旨与思想情感。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作者在优美与壮美的比较中对壮美的欣赏,领会朔方雪的象征意义,感受鲁迅不屈的精神、顽强的意志,并培养自己不屈的精神、顽强的意志和昂扬向上的品质。六、【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带领学生朗读,感受文章的语言美。(2)、找出描写北方的雪与南方的雪的特点的句子,概括其特点,把握作者情感。(3)、品味本文精粹而蕴含丰富的语言。2、教学难点领会朔方雪的象征意义,感受鲁迅不屈的精神。3、教学突破由了解写作《雪》的背景和作者的人生态度入手,进而进入课文的学习;导读教学法。七、【教学方法】朗读法、问题与讨论、自主与合作、质疑法、演练法八、【教学准备】教师准备1、了解《野草》的内容和写作背景、作者的思想历程、人生态度。2、了解散文诗的基本知识。3、准备关于北方、南方的雪景的视频和音乐《塞北的雪》,制作多媒体课件。学生准备1、收集写雪的诗文,准备诵读。2、复习《风筝》后,预习课文;阅读课后附录:《追求美好理想的心声》。九、【教学过程设计】(一)复习导入上节课我们欣赏了鲁迅的散文诗《雪》,他笔下南国的雪景,具有怎样的特点?(学生回忆并回答)文中除了写南国的雪,还写了哪里的雪?(学生回答)朔方的雪有什么特点?作者到底更喜欢哪里的雪?让我们再次走进鲁迅的《雪》,寻找答案。(二)选读,欣赏雪景,把握特点1、阅读读4—6段内容,把握文章内容,欣赏朔方的雪。【听一听】老师范读,学生在听的过程中注意语句的停顿及感情的抑扬顿挫。【读一读】学生自由读,在读的过程中勾画出感受最深的句子,并简洁写出自己的理由。【说一说】学生针对自己勾画出感受最深的句子,谈谈理由。2、探究朔方的雪有什么特点。【小组讨论】北方的雪有什么特点?(小组成员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