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第四课专制皇权的不断加强导学一、课标要求:熟悉唐朝三省六部制、宋朝的二府三司制和元朝的行省制。比较分析明朝皇权与以往各朝代皇权的不同之处,由此认识君主专制对古代中国社会的影响。二、预习提纲:①背景:秦朝确立____________的政治体制,此后中枢权力体制不断变化。②确立:______省、______省、(__、__、__、__、__、__六部)______省1、三省六部制的确立及其演变设________,做宰相办公机构宋③演变:分割相权,军权归_______,财权归_______。元:实行一省制,只设________①明太祖裁撤_______,废除______,直接管理国家事务。高峰时期(明朝)②明成祖设____,享有______,但仍需皇帝______。2、皇权的空前加强顶峰时期(清朝):雍正年间,设立________,军国大事均有皇帝一人裁决。三、线索勾勒:1、基本线索:2、知识拓展:概括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发展变化。用心爱心专心唐朝三省六部制宋朝二府三司制明朝撤中书省废丞相设内阁清朝设内阁增设军机处分相、削相、废相皇权专制不断强化3、延伸探究: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不断加强是必然的。四、重点·难点:1、重点:隋唐以来中枢机构的变化。本课的主题是专制皇权的不断加强。隋唐以来的三省六部制是较完整的中枢权力机构;宋朝再分割相权是废丞相的前奏;明朝内阁和清朝军机处的设立利弊兼有:明中后期皇帝昏庸无能出现宦官专权大都源于此;但是,也确实提高了办事效率,皇帝的权威得到充分体现,皇权专制也达到了顶峰。2、难点:理解皇权和相权存在矛盾,加强皇权势在必行。这属于理解性问题。为什么皇权不断加强?为维护皇权的核心地位,维护皇帝的权威。在封建社会,政权的巩固,社会的稳定,都依赖于此,从而造成了社会对皇帝的崇拜。结果,导致了近代民主共和制的建立缺乏必要的社会基础。五、能力训练:1、我国封建社会宰相制度确立和废止的朝代分别是()A商朝、元朝B秦朝、清朝C西汉、明朝D秦朝、明朝2、丞相废除后,协助皇帝处理军国大事的主要机构是()A枢密院B内阁C军机处D殿阁大学士3、门下、尚书、中书三省的名称最早出现于()A西汉B魏晋南北朝C隋朝D唐朝4、下列朝代中,没有中书省机构的是()A隋、唐B唐、宋C宋、元D明、清5、下列措施中,使皇权不断得到加强的是()①三省六部制的确立②丞相制度的废除③清朝军机处的设立④汉朝的郡国制A①②③④B①②④C①②③D②③④6、在下列机构中,其长官行使的职能与秦朝的丞相相近的是()A(唐)门下省B(宋)枢密院C(宋)度支D(元)中书省7、“票拟”是()A大臣的奏章B殿阁大学士对大臣奏章的批复意见C皇帝对大臣奏章的批复意见D阁臣帮助皇帝对大臣奏章的批复意见8、中央集权制在我国封建社会后期(明中后期以后)消极因素逐渐增加的主要原因()A阶级矛盾激化B统治集团内部争权夺利斗争激烈C出现宦官专权D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综合创新: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1)---(3)小题材料一:唐初每事先经由中书省,中书做定将上,得者再下中书,中书付门下。或有未当,则门下缴驳,又上中书,中书又将上,得者再下中书,中书又下门下。若事可行,门下即下尚书用心爱心专心省。尚书省但主书“奉行”而已。----------《朱子语类》材料二:(唐)太宗曰:“中书所出诏敕,颇有意见不同,或兼错失而相正以否。置中书、门下本拟相防过误。人之意见,每或不同,有所是非,本为公事……卿等特须灭私徇公,坚守直道,庶事无启沃,勿上下雷同也。”《贞观政要》―――――材料三:唐太宗发现有一人诈伪做官,便下令处死。但负责审理此案的官员戴青说:“法者,国家所有布大信于天下;言者,不时喜怒之所发耳,陛下发一朝所忿而许杀之,既如不可置之于法,此乃忍小忿而存大信也。”太宗收回成命,对他说:“法有所失,公能正之,朕何忧也。”————《贞观政要》(1)根据材料一指出唐初一道圣旨包含了那些人的意见?(2)材料二说明唐初政治制度的特点是什么?这种特点产生的主要取决于什么?(3)材料三反映了哪两种权威的冲突?结局说明了什么?10、概括指出自唐宋以来的政治制度的变化呈现出的特点。第四课专制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