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册第二单元读出散文中的“我”教学设想:“我的任何一篇散文里都有我自己”(巴金),散文是最适于书写作者主观情感的文体,是自我的文学,个性的文学,因而能否读出散文中的“我”成为检验阅读质量的一个重要方面。本单元可分四个主题,从不同角度把握作者的内心世界,寻求情感共鸣,获取审美享受。《荷塘月色》——朱自清的情感世界教学目标:1、学习写景状物的手法。2、品味作者的情感表现。教学步骤:一、导入:复习《沁园春长沙》的写景方式,请学生尝试描写课本插页中的荷塘,总结其手法,引出课文第四段的精彩描写。二、听录音朗读,自读全文。三、研讨问题设计:1、作者用怎样的方法将抽象的“月色”描绘得如在目前?(承前总结写景手法)2、“采莲”部分删与不删的理由(过渡至情感问题)3、理出全文中的情感线索。(“忧愁派”与“喜悦派”展开争论,终归“剪不断,理还乱”的复杂情绪)四、作业:查找作家作品的有关资料,回忆所学的朱自清作品并进行扩展阅读,写一篇读书笔记《我读朱自清》。★作业反馈:1、“一本书可以读完,但一个人是读不尽的。”(王赫章)2、我很敬仰朱自清先生,有时也有和他一样的心境。不知是我走进了他的思想,还是他走入了我的梦?(李一鸣)3、“但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一个“但”字就把自己与喧嚣的景象隔离开,仿佛与一切都格格不入的外人。也许所有的诗人都这样吧,生活在孤独甚至抑郁的个人世界。读朱自清的散文,品完寂寞后再走几步心中似乎又浮起了淡淡的希望,这就是他文字中的灵魂吗?我也许永远读不懂朱自清,因为我不可能成为他,只能怀着一种谦卑和崇敬去享受他的孤独。你聪明的,告诉我,哪一天我才能读懂你呢?(刘小荻)4、《我眼中的朱自清》我眼中的朱自清是一个性格多重,甚至有些善变的才子。同其他才子一样,他也有渊博的知识,丰富的内涵。18岁的他考入北京大学哲学系,这样的才学令当代的多少人既羡又嫉啊!但与众不同的是,他多变的风格让我甘心拜倒在他的笔下。最早接触朱自清先生的是初中时学习的散文《春》和《背影》。《春》中的他充满活力,全身都洋溢着蓬勃的朝气。不敢相信文章出自一个30多岁的男人之手。没有年龄中应有的深沉,反倒多了些轻快,这不仅没有让人觉得厌恶,而且对这个与众不同的人多了一份好感,多了一份好奇,也多了一份敬佩。可像当时的朱自清先生不仅拥有乐观的态度,愉悦的心情,更少不了周遭的一切所带给他的美好,这篇文章让我对这个可爱1的男人有了最初的认识——语言大师,可以把抽象的春天从自然中拉回到现实的语言大师,是他让春色常驻,随时可睹!而《背影》中的他是那样的温情。仿佛从一个孩子长成了一个重感情的男人。在当时的有些严酷的时代中,为人们奉上了一杯热茶,叫人心头暖暖的。文中的他情感表达的真挚、质朴、不矫造、不做作。自然的回忆,却让自己连同读者的心一同感受了些许的隐隐的痛。他就好像一片孤寂的夜空中,突然掀起的一股直入云霄的呼啸!那一瞬,惊醒了多少还不懂得“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的无知少年啊!也正是因为这样的一种呼唤,让我对这位风格多变、清隽沉郁的语言大师又加深了一层好奇,他究竟是个怎样的人呢?为什么两篇风格不同的文章都那么真实呢?哪一个才是真的他?这时,我又遇到了《匆匆》。作为一片追忆时光的散文,《匆匆》表达得淋漓尽致,而我,也从文中读到了第三个朱自清先生!这里的他有些颓然,有些失落,但他虽感伤而不低靡,虽彷徨而不消沉,让在无奈、矛盾中寻觅着什么。他对白驹过隙一样的时光充满留恋,也对现实满是失望之情,所以才会如此细致的描绘出无情流逝的时光,才会有结尾那样的质疑:“你聪明的,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似乎蜻蜓点水却又耐人寻味。最后,让我对他的评价定格在《荷塘月色》。通过对月色下的荷塘和荷塘上的月色的描写,流露出他不满现实而幻想超脱现实的思想。从开始的淡淡喜悦,到之后的绵绵愁绪再到“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的苦闷,都体现了他对未来的向往和对美好的憧憬。这时的朱自清先生又披上了忧郁的外套,独自走在月色下,做“自由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