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教育专家叶小兵授课笔记十一:知识的延伸记得在听一节初一的历史课时,教师讲到秦朝统一天下后,秦王赢政加强皇权,自称始皇帝,并规定皇帝自称为“朕”,皇帝颁布的命令叫“制”和“诏”。这时,有一个学生举手提问:“老师,帝王自称‘孤家寡人’也是从秦始皇开始的吧?”这个小问题是教师没有想到的,一时语塞,他只好坦诚地回答:“我不大清楚,下课后我查查看吧。”1近读北京大学李零教授的《花间一壶酒》一书,在《天不生蔡伦》一文中,作者提到了这样一件事:在一堂历史课上,当老师讲到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时,他的儿子问老师:蔡伦发明纸以前,人们用什么擦屁股?结果是把老师惹得大怒,把他儿子赶出教室。2这两个实例中学生提出的问题,其性质是相同的,都是问及所学知识以外的具体内容,这种内容虽然是“派生性”的,却和学习的知识有一定的联系。这里,涉及到历史教学中的一个问题,即历史知识的延伸。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学生的认识活动大多是对所学历史知识进行接受、理解、认同,很少会对教师的讲授和教科书的叙述提出质疑,这是一般的情况。但有时学生也会产生疑问,尤其是现在把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学生的思维活动活跃起来,就有可能提出这样那样的问题。上面举的这两个例子,就是实际教学中学生所提出的疑问。表面上看,是学生提出了老师没有想到过的,甚至是稀奇古怪的问题,把老师也给难住了;实际上,学生所提出的这类问题,是与所学的历史知识相关的,是对所学知识有了思考才提出来的,因而这类问题是“合理”的。为什么说是“合理”的呢?一般地讲,各科知识都有自身的概念及其结构,学生所学的这些概念及结构是经过了教育者的选择、编排、定位、解释,加以固定化了的。中学教师只要将这些固定化的知识传授给学生,也就履行了教学的任务。然而,历史学科教学中的知识与其他学科还不大一样,有其自身的特点。最为突出的特点,一是学生所学的历史知识体系与结构,是与专业历史学科的体系与结构有所不同的,具有相对性和弹性,是不可以绝对固定化的;二是个体的历史知识虽然是具体的,但又不是孤立的,是在整体知识的结构下体现出来的,又是与其他的个体知识相关联的;三是历史知识本身是有层次的,中学教学涉及的是基础的层次面,随着学习的发展,知识的层次是逐步提高的;四是历史知识是有一定的动态性的,随着新材料、新证据、新方法的运用,历史知识本身是会发生变化的;五是历史知识既是客观的,又是主观的,客观性是指历史知识所反映的历史事实,主观性是指历史知识是一种认识,是对客观的历史事实的认识和阐释。正是由于有这些特点,使得历史知识具有延伸性的性质,有着开放性的特征。过去,历史知识的这种延伸性,是由历史教师操控的,教师掌握着教学内容的多与少、深与浅、宽与窄、繁与简等,而且主要体现在教师的讲授中;但当学生真正进入到历史学习的进程中时,对老师讲授的知识产生思考后,就有可能对学习内容产生联想,实际上是触及到上述历史知识的相对性、弹性、具体性、联系性、层次性、变化性等,并由此发生兴趣,表现出探究的愿望,以至向老师提出疑问。这就是说,学生的历史学习也会推动和展开这种知识的延伸。在教学实际中,学生对历史知识延伸的探求,主要是表现在这样几个方面:用心爱心专心一是对历史知识范围的拓展。学习的教材虽有一定的范围,但学生对所涉及的内容知晓后,可能并不一定受限定范围的约束,有时会主动要求扩大知识的范围。例如前面提到的李零教授说的例子,学生提出的问题实际上是突破了发明造纸术对文化传播、教育普及等影响的范围,触及到纸的发明与人们日常生活的关系,而这一点恰恰是教学内容中未圈定的,然而又是历史发展的实际变化,是纸的出现所必然延伸到的结果。二是对历史知识深度的掘进。中学的历史教学涉及的内容多是基础性的,但由于历史的信息及其传播途径是多种多样的,使学生很容易不停留在基础性知识的层面上,而是继续深入。例如,我对有一次听课印象很深,那是在学生讨论秦灭六国、统一中国的原因时,当一些学生说到是由于秦国的变法比较彻底、经济实力雄厚、军事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