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者爱人》学案一、基本要求:1、背诵1.6、5.26两章。2、掌握“病”、“伐”、“趋”、“微”、“其”、“经”在文中的意思,并重点掌握“立”、“达”、“盍”、“诸”的意义和用法。3、理解并默写下列语句:就近取譬;被发左衽;一匡天下;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4、朗读并标注本课句式特殊的句子。5、明确“忠恕”内涵。理解“仁”的丰富内涵。二、知识积累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出则弟()尧舜()()能近取譬()盍各言尔志()车马衣轻裘()()厩焚()()师冕()固相师之道也()不能死,又相之()管仲相桓公()()子见齐衰者()()瞽者()弋不射宿()()被发左衽()()自经于沟渎()2、通假字(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①.入则孝,出则弟:通,解释②.与师言之道与:通,解释③.管仲非仁者与:通,解释④.吾其被发左衽矣:通,解释3、词类活用(指出下列各句加点字活用的类型,并解释)①.尧舜其犹病诸()②.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③.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④.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⑤.愿无伐善,无施劳()⑥.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⑦.子见齐衰者、冕衣裳者()()⑧.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⑨.桓公杀公子纠,不能死()⑩.管仲相桓公,霸诸侯()()⑾.一匡天下()⑿.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14、一词多义(解释下列加点的字词)①.弟:弟子,入则孝,出则弟()()②.一:吾道一以贯之()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③.仁: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④.其:尧舜其犹病诸()吾其被发左衽矣()吾其还也()知其不可而为之()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⑤.事: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5、特殊句式(指出下列句子的特殊类型,并翻译句子)①.吾道一以贯之:②.何谓也:③.子食于有丧者之侧,未尝饱也:④.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6、其他重点字词解释①.弟子,入则孝,出则弟()()②.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③.盍各言尔志()④.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吾亦欲无加诸人()尧舜其犹病诸()⑤.愿无伐善,无施劳()()⑥.子见齐衰者、冕衣裳者与瞽者()⑦.见之,虽少,必作;过之,必趋()()⑧.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⑨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7、背诵自测①.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行有余力,。”2②.夫仁者,,。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③.子路曰:“愿闻子之志。”子曰:“,,。”8、解释下列成语、句子就近取譬:被发左衽:一匡天下: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三、思考探究1、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什么?2、孔子“仁”的思想主要内容是什么?根据课文内容找出相关段落,由此理清本课思路。3、忠和恕的关系如何?孔子说“吾道一以贯之”,那么,他是如何“贯”的呢?4、仁者是如何实践“爱人”的?5、课文最后选入孔子对管仲的评价,有什么用意?36、同是主张相爱,孔子的仁爱把孝弟视为根本,主张在“亲亲”的基础上推己及人;墨子的兼爱则主张“兼相爱,交相利”,说“爱人者,人必从而爱之;利人者,人必从而利之”。墨子的主张和孔子有什么不同?为什么孟子说“墨子兼爱,是无父也”?四、课外延伸1、浙江省金丽衢十二校2009届高三第二次联考题阅读《论语》中的一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5分)子曰:“管仲之器小哉!”或曰:“管仲俭乎?”曰:“管仲有三归,官事不摄,焉得俭?”“然则管仲知礼乎?”曰:“邦君树塞门,管氏亦树塞门。邦君为两君之好,有反坫,管氏亦有反坫。管氏而知礼,孰不知礼?”(3.22)子路曰:“桓公杀公子纠召忽死之管仲不死曰未仁乎子曰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14.16)子贡曰:“管仲非仁者与?桓公杀公子纠,不能死,又相之。”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14.17)①.用斜线(/)给文中画线句子断句。(2分)桓公杀公子纠召忽死之管仲不死曰未仁乎子曰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