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背影》教案课题:《背影》一、教学目标(三维):(一)学习本文抓住人物在特定环境下的特征进行细致描写的特点。(二)理解关键词句所表达的特殊感情。(三)感受浓浓的父子深情。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抓住文中父亲的语言、动作、形象的刻画,指导学生感悟作品文字中蕴含的父子深情,启发学生做一个有孝心的人。2.缩短学生与作者的时空距离,使学生受到感染,体会到作者的感情。三、教学过程设计: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二)作者简介朱自清(1898—1948),江苏省扬州市人。现代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三)教师范读课文要求:1.听准语音语调,扫清文字障碍。差使交卸狼藉簌簌典质颓唐琐屑蹒跚迂腐2.领会关键词句,体会感情。(四)整体感知,初步研读课文1.划分文章结构2.全体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找出印象最深或者最感人的句子和场面,用自己的话描述出来。(四人一小组自由发言,说明被感动的理由,并互相描述,然后请小组代表发言。)例:(1)父亲送别儿子时说的几句话。(2)父亲为儿子买橘子时的场面。(3)父亲信中的话。(4)我眼中看到的父亲的背影。请学生将这几处标出,并齐读,体会父子深情。3.讨论:通过写车站送别,表现了父子间什么样的感情?明确:本文通过写车站送别,表现了父亲对儿子深挚的爱,抒发了作者对父亲深切的思念。(这一道让学生自由发挥。只要说出中心内容即可,不必拘泥于标准答案。目的在于培养整体感知和概括能力)教学随笔:4.理解第二、三段在全文中的作用。提问:本文是通过写“我”与父亲在车站的离别来表现父亲的爱子之情的,为什么又要写与此似无多大关系的第二、三段?(1)明确:这两段写父子离别时的家庭境况,为写“背影”渲染悲凉的气氛,为突出父亲的爱子之情作铺垫。当时,祖母去世,父亲失业,真是“祸不单行”。父亲还账缺钱,只好变卖典质;办丧事要用钱,只好再去借钱。家中境况可想而知。丧事一毕,父子又要离家分手,各奔前程,真是人亡家破。父亲背着沉重的精神负担,还细致入微地关照儿子就更为感人。(2)用低沉的语调齐读这两段文字。5.文中四次写到“背影”,组织讨论,体会关键词句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组织小组讨论:文章写了几次背影?哪次写得最具体、细腻?在这次描写中,哪些词语用得好?为什么?明确:(1)①难忘背影②刻画背影③惜别背影④再现背影(2)(提示:找动词、形容词)如:“探”表明父亲体胖动作不灵便,下铁道小心翼翼;“攀”既写出了月台的高度,又可以想象到父亲爬月台的吃力;“缩”:两脚无处可蹬,把怎样爬写得更细致;“肥胖的身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把父亲爬月台时的艰难动作,写得栩栩如生。(3)有感情地朗读第六段,体会作者在朴实、细腻的叙述中所蕴涵的深情。(五)结束语有人说,父爱如大海般深沉;有人说,父爱似天空般广阔;也有人说,父爱像郁金香一样凝重而含蓄。那么,我们该选择一个怎样的意象来界定文中的这位父亲呢?让我们下一节课继续去走近这位父亲,感受这份亲情。(六)布置作业1.反复朗读课文,体会课文抒发的感情。2.熟记生字的读音、写法和含义;在课文后的“字词积累”中任选五个造句。第二课时(一)导入新课上节课我们见到了一个似曾相识的背影,这个背影让我们想起了自己的父亲,那些在默默操劳着、默默关心着我们的父亲。这是一个怎样让人心动的背影呀!请大家拭去眼际感动的泪花,用我们的双眼来捕捉这清晰的瞬间,用我们的心灵来感悟这博大的父爱吧!(二)学习探究,继续研读课文1.再读课文,围绕“五句话”和“四次流泪”进行课堂讨论交流。提问:(1)送别过程中,父亲共说了几句话?这几句话有什么特点和含义?①“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明确:是对儿子的劝解和宽慰。②“不要紧,他们去不好!”明确:“不要紧”是对儿子的宽慰,“他们去不好”是说叫别人去不放心。体现了对儿子的深切关怀。③“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明确:细心关照之后,又想起儿子路上口渴的问题。担心橘子买来之后找不到儿子。④“我走了,到那边来信!”明确:惦记儿子一路是否安全,叮咛儿子来信好让自己放心。⑤“进去吧,里边没人。”明确:不让儿子送他,催促儿子回车厢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