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味文化》教学设计【教学内容】:《体味文化》是新课改后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思想政治必修Ⅲ—《文化生活》的第一课第一框的内容。本课内容从文化“万花筒”入手,从具体到抽象,由浅入深,剖析文化的内涵,探究文化的作用。学生通过自己的生活体验,形成对文化的基本认识,以此为基础,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文化观,激发学生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热情。【学生分析】:在初中阶段,学生对文化就有了初步的了解,但是缺乏对文化内涵的深刻认识,对文化的意义、作用还不了解。因此在教学时,要让学生从日常生活中经历收集、整理信息的过程,让他们去发现,去感悟,再提炼,从而理解文化的内涵和作用。【设计思想】:使用启发式教学法提出“文化是什么”的问题,让学生从最常见的文化现象去发现、思考,激发学生对文化生活的兴趣;运用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引导学生联系身边实际和自己的生活体验,加深对文化及其特色的理解。【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识记文化的概念;理解文化的内涵;理解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经济、政治决定文化,文化对经济、政治有重大影响,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2)能力目标:通过全面、准确理解文化的内涵,培养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分析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培养辩证分析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增强培养文化素养的意识和自觉性;懂得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努力学习将来为增强综合国力贡献力量。【教学重点】:文化的内涵——“文化是什么”【教学难点】:文化的作用——“文化的力量”教学辅助:多媒体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收集各种具有代表性的文化现象做成课件。(2)、学生准备:了解自己家乡的特色文化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文化,是我们经常使用的一个词汇。我们在日常用语中会说:你真有文化或是你这人咋这没有文化呢?在这里,我们把知识等同于文化,文化就是知识,有知识就是有文化。你是否赞同这种看法(我看到有的同学摇头)那究竟什么是文化,让我们在生活中细细体味,来真切感悟“文化”的内涵与文化的力量。随着经济的发展,文化越来越多的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刚才我们讲的学习知识是文化,还有呢?课本上呈现的歌舞艺术也是文化的重要内容,还有如今吃饭讲求“饮食文化”,穿衣讲求“服饰文化”,住房讲求“建筑文化”。文化有丰富的内涵,文化的形式也多种多样。1、文化“万花筒”(1)文化形式:多种多样我们都生活在这个繁华的社会,用我们雪亮的眼睛来窥视着种种文化现象。在我们的校园中,将要进行什么样的文化活动?(校文艺演出、演讲比赛、蓝球比赛、上课、自习、作业、上网、交友、聊天……)我们现在的文化生活很丰富,那么生活在几百或者几千年前那些前辈们,你们猜猜看,他们有文化生活吗?大概是怎样的呢?(设置悬念,学生探究)(2)文化现象:无时不在,无处不在个人:当我们还在母腹中时,就已通过胎教开始接受文化的洗礼;出生后,又在咿呀学语中接受父母传递的文化信息。在成长过程中,我们常听的音乐歌曲、常看的电视节目和书刊杂志。社会:龙文化-儒家文化-信息高速公路社区文化校园文化(黑板报、桌凳、宣传栏、校报)企业文化-快男网络文化(3)文化特色:不同区域的文化各有特色我的家乡有哪些特色的文化活动?洪滨丝画、博望刃具、当涂河蟹、杨祠姥会广东粤剧、湖北花鼓戏、安徽黄梅戏、江苏昆曲、东北二人转等等中国龙文化、齐鲁文化、燕赵文化、别有风味的傣族泼水节、斗牛文化、穆斯林文化……我们聊了“文化”这么久,究竟什么是文化呢?这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也是我们本课要重点探讨的理论问题。2、文化是什么(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导得出结论)(1)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相对于自然界而言相对于动物的本能而言、相对于人的先天遗传而言相对于人的其它活动而言、相对于社会经济、政治而言相对于人们自身而言、相对于人的知识而言相对于人类文明而言文化是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那么我们反来过想一下,除了我们人类,别的物种朋友具有这些活动吗?牛弹琴?鸡跳舞?疯狂的石头?(学生回答,教师归纳)(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