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新沂市第二中学高中生物《4.1生态系统和生物圈(第2课时)》教案苏教版必修3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举例说明什么是生态系统。(2)、列举有关食物链和食物网。(3)、通过讨论某一生态系统的结构,学会分析生态系统的组分和类型。2.能力目标尝试建构生态系统的结构模型。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同生物与环境是一个统一的整体,提高环境保护意识。重点生态系统的概念和组成成分,食物链和食物网。难点食物链、食物网和营养级3个概念的区别和联系。教法讲授法、讨论法、探究法教学过程教学内容个案调整教师主导活动学生主体活动科学事件,导入新课:课件展示“生物圈Ⅱ号实验”失败事件。提出问题:“生物圈Ⅱ号实验”失败原因是什么呢?学完本节内容你将揭开谜底。同学们带着疑问进入本节课学习——生物与环境构成生态系统。一、图片展示,回顾生态系统的概念课件展示:草原生态系统照片。精讲点拨:1.概念:指在一定的空间内,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通过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彼此相互作用、相互依存而构成的一个生态学功能单位。2.生态系统内涵:(1)组成: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包括无机物质、空气、阳光、温度和水等)组成(2)功能:物质循环、能量流动、信息传递。二、主动探索、师生交流、探究生态系统的成分交流展示:小组汇报稻田、池塘生态系统的调查结果。互动探究,:1.你调查的生态系统中除了水外,还有哪些非生物的成分?它们能没有吗?2.每种生物获取物质和能量的途径是什么?判断各种生物的营养方式。3.阅读教材,分析各种生物在生态系统的作用,将它们进行归类。填写表格中相关内容,并思考划分的标准。精讲点拨:展示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个案分析。图文讲解,对教材内容适当补充、归类。迁移应用:1、有人说,细菌是生态系统的分解者。你同意这个观点吗?试讨论。2、某正方观点认为:要使一个生态系统长期存在,除了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外,至少必须具有生产者和分解者;而反方认为,要使一个生态系统长期存在,除了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外,至少必须具有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请辩论。三、勤于动手,主动学习,探究生态系统营养结构看书思考:什么是食物链和食物网,形成食物网的原因是什么?精讲点拨:1、食物链(1)概念: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由于营养联系而形成的结构称为食物链。(2)结构:一条食物链由若干个营养级按一定顺序组成。营养级是指处于食物链某一环节上的各种生物的总和。(3)类型:食物链主要有捕食食物链、腐食食物链和寄生食物链三种类型。2、食物网(1)概念:生态系统中的许多食物链相互交错所形成的更为复杂的网状食物关系称为食物网。(2)食物网形成的原因:一种生物可能会由于捕食和被捕食的关系而在多条食物链中出现,使这些食物链彼此交错成网状。精讲点拨:食物链的知识后进行的小结:(1)每条食物链的起点总是生产者,终点是不被其他动物所食的动物;(2)生产者总是为第一营养级;(3)各种生物所处的营养级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四、引导质疑,合作学习,建构生态系统模型质疑:1.根据以上分析生产者与消费者联系的纽带是什么?2.生态系统的生产者、消费者与分解者有联系吗?3.生态系统的非生物部分与生物部分有联系吗?如有,看谁说得多。学生讨论回答,教师补充。合作探究:从物质和能量角度分析各成分关系,绘制生态系统的结构模型。分组讨论,交流展示:本组绘制模型板书设计课外作业教学札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