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列传》《信陵君窃符救赵》一周强化一、一周知识概述本周学习《史记》中的两篇文章:《屈原列传》、《信陵君窃符救赵》。学习这两篇课文,要在掌握基本史实的基础上,了解作者及各主人公在历史发展进程中的作用,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掌握课文中的文言实词、虚词及文言句式,进而品味《史记》的语言,同时还应注意联系现实和人生,以有更深的体会。二、重点知识归纳及讲解(一)、《屈原列传》1、段落层次本文以屈原活动的时间为序分四部分进行记叙:第一部分(第1—3自然段):写屈原由见“任”而见“疏”。第二部分(第4—10自然段):写屈原由见“黜”而见“迁”。第三部分(第11自然段):写屈原自投汨罗的经过。第四部分(第12自然段):写屈原死后的影响。2、文章主旨本文通过写屈原的生平事迹特别是政治上的悲惨遭遇,表现了屈原在政治上和文学上的杰出才能,赞颂了他的爱国精神和志洁行廉、刚正不阿的高尚品德。3、写作特点:夹叙夹议,评论结合的写法。《屈原列传》不是取人物的横断面,浓墨重彩地刻画人物,也不构造生动曲折的故事情节,而是取人物的纵剖面,粗线条地勾勒人物一生,将人物的生平与评价式议论结合起来,饱含对伟大爱国诗人的敬仰之情。“任—疏—黜—迁—沉”,是对屈原一生遭遇的概括。文章四个部分都有“传”有“评”,“评”因“传”生,“传”是“评”的基础。但议论的方式各不相同,第一部分为评介式,屈原由见任而见疏,忧愁幽思而作《离骚》,对《离骚》的表现风格和屈原的品德作出高度的评价。第二部分为结语式,屈原由见黜而见迁,楚怀王三次上秦国之当客死于秦国,楚国兵损地削,根源在于楚王不知忠臣的职分,重用小人佞臣。第三部分为转述式,文章设置屈原与渔父的一段人生对话,表现了屈原“宁溘死去流亡兮”的坚贞情操。第四部分为比照式,屈原死后,虽有宋玉等人承袭他的文章,但没有人像他那样敢于“直谏”。前两部分直抒胸臆,后两部分寓情于事。尽管议论抒情的方式不同,“或边传边议”,或传中寓评,但都突出了屈原性格的主用心爱心专心要特征:爱国与正直。所以有人称它是“史太公之变调”,亦即史传中的“变体”,其原因可能有四:(1)先秦史籍记载屈原生平事迹,史料太少,单靠叙事不容易写出屈原光辉的一生。(2)屈原史料虽少,但其作品犹在,通过作品感其精神是最好的方法,而将阅读所得见诸笔端就离不开“评议”。(3)司马迁写此传意在抒写个人幽愤,所以“评”就显得尤其重要。(4)“评议”利于表现屈原的性格。4、应重点掌握的实词和虚词4、应掌握的文言句式①“离骚”者,犹离忧也(判断句)②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被动句)③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定语后置)④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介宾短语后置)(二)、《信陵君窃符救赵》1、段落层次用心爱心专心全文分三部分。第一部分(第1、2段),概述信陵君的身份、为人和他在当时的威望。第二部分(第3、4段),具体写信陵君亲迎侯生和数请朱亥,表现他仁而下士的谦逊作风。详写信陵君与侯嬴的交往过程,略写信陵君与朱亥的交往过程。第三部分(第5段至篇末),叙述侯嬴献计及信陵君窃符救赵,表现信陵君急人之困的义勇精神。2、文章主旨本文记叙了信陵君礼贤下士和窃符救赵的始末,表现出信陵君仁而下士的谦逊作风和救人之困的义勇精神。3、写作特点巧用对比映衬,形象丰满鲜明。司马迁最长于刻画历史人物,他刻画人物的方法,既通过人物自己的语言行动来表现人物性格,如写侯嬴;也通过人物之间的关系来揭示人物的性格特征,如写信陵君。“公子自迎侯生”便是其中最精彩的片断。信陵君和侯生,地位、身份是一尊一卑,一贵一贱,而他们相互的行事、态度更显悬殊。在那高朋满座,单等公子举酒之际,信陵君亲自驾车,“虚左”自迎“夷门监者”侯生,还“引车入市”,并且“执辔愈恭”、“颜色愈和”、“色终不变”,礼数何其周到,神态谦恭!而侯生呢,“摄敝衣冠”、“直上载公子上坐”,“枉车骑过之”,“故久立与其客语”,神情“俾倪”,行为何其无礼,态度何其轻慢!这一“恭”一“倨”,对比又何等鲜明!两相对照,不仅在两个人物性格的刻画上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