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部分《哲学常识》第一课一切从实际出发一、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误区一人们能够利用自然物,就意昧着人们可以不服从自然。【剖析】这一说法是不正确的。人们利用自然的根本前提是自然物的客观存在,是自然物本身的属性与规律。自然物及其属性与规律不会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人只能根据自然物本身的属性与规律去有意识地利用自然物。人们利用自然物所取得的成果,首先是人们承认自然的客观存在和服从自然的结果。误区二劳动创造世界就是创造物质。【剖析】这种观点是错误的。(1)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物质概念所反映的是万事万物的共同特性,即客观实在性。它是人们把万事万物同意识联系起来进行比较时概括出来的,是物质的惟一特性。物质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只能由一种形态转化为另一种形态。这是被科学的发展所证明了的物质不灭原理。(2)劳动创造世界,是指人们根据客观规律,能动地改造周围环境,从自然界中谋取物质生活资料,创造物质财富,以满足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需要。这只是改变了物质存在的形式,而不是创造了物质。(3〉物质不能被"创造",并不是说人们可以任意创造自然界,而是说人们能够认识自然界,利用自然界的物质材料制造生产工具,进行生产活动,对物质的具体形态加以改变,为人类的存在和发展谋取生活资料。当然,这并不是无中生有,凭空创造。如果自然界不提供劳动材料,劳动创造世界也就不可能。w.w.w.k.s.5.u.c.o.m误区三世界上既有物质现象又有意识现象,所以,世界既是物质的,又是意识的。【剖析】(1〉从现象上看世界上确实既有物质现象又有意识现象,但从本质上看,不能把世界看成既是物质的又是意识的。(2)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纷繁复杂无限多样的世界是物质世界,即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的。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这就是世界的物质性原理。人们的社会实践和科学发展的成果都证明这一原理的正确性。(3〉世界确有意识现象。意识是物质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是物质的反映,意识不能脱离物质独立存在。把世界的本质说成既是物质的又是意识的,是哲学上的二元论,最终必然导致唯心主义。误区四.能不能将"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与哲学基本问题"物质和意识的关系"当做一回事?【剖析】通常所说的"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命题,它是指,一方面,物质决定意识;另一方面,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即意识能动地反映客观物质世界,又能动地反作用于客观物质世界。这是对实际存在的物质和意识辩证关系的正确揭示。哲学基本问题所说的"物质利意识的关系",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物质利意识哪个是世界的本原:哪个决是哪个;二是意识能否正确地反映物质,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客观存在。对这两个方面内容的正确回答是:物质在先,意识在后,物质决定意识;意识能够正确地反映物质。可见,"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与"物质和意识的关系"不是一回事。误区五:把"物质"和"物质的具体形态"混为一谈【剖析】物质和物质的具体形态是两个不同的概念。物质是对世界上一切事物的共同属性的概括和总结,是不生不灭的,它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物质的具体形态是物质的具体表现形式,它有产生、发展和灭亡的过程。附:一、学科内知识渗透1.与哲学常识其他单元的渗透(l)世界是普遍联系的,从联系中把握实际,是从全面的实际出发。(2)事物是变化发展的,用发展的眼光看实际,是从变化的实际出发。(3)矛盾是普遍存在的,又具有特殊性,要用矛盾分析法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方法对待和分析实际情况。(4)"自我设计"要从自身特点和社会需要出发。2.与经济常识的渗透(1)结合物质决定意识,理解:我国现阶段的经济制度;国企改革措施的提出;我国产业结构的现状及调整产业结构;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现状;违反我国税法的行为;我国市场交易原则的实施;我国人民的消费观念;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与我国的对外开放。(2)结合意识的能动性,理解:正确对待货币,反对"金钱万能论";按价值规律办事;现阶段的经济制度及分配制度;国家宏观调控;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国有企业改革的方针;经营者的素质;遵守职业道德;劳动合同制度:社会保障制度;国民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