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里之堤,溃于蚁穴>>说课稿一.本节在教材中的地位,作用:由于社会环境的复杂多变以及青少年有限的社会阅历和生活经验,青少年常常面临着来自社会、家庭和学校的各种诱惑和不法侵害。尽管我国为保护青少年的合法权益,从家庭、学校、社会、法律等不同方面制定了保护措施,但由于环境和条件的限制,使得这些保护措施有时难以落到实处。本单元分为两课,第八课《一念之差》引导青少年识别身边的诱惑,形成抵御诱惑的意识。第九课《一步之遥》通过青少年不良行为与严重不良行为的对比,引导青少年认识从不良行为到严重不良行为再到违法乃至严重违法犯罪的过程。区分了一般违法和犯罪的不同,介绍了犯罪的三个基本特征以及对违法犯罪的制裁。但是,区分不良行为,严重不良行为,违法、犯罪不是本课的最终目标,区分的目的在于引导学生认识它们之间的联系,从而引导学生领悟“不以恶小而为之”的道理,培养自律的意识。对于青少年而言,防微杜渐是最好的方法,有错即改,远离违法和犯罪。二.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掌握预防不良行为的方法,培养辨别是非和分析问题的能力。(2)学习认识不良行为到严重不良行为,违法犯罪行为的发展过程。掌握不良行为,一般违法行为和犯罪的概念。(3)了解违法和犯罪的区别及联系,了解犯罪的三个特征,认清犯罪的危害,加强自我防范。情感态度价值观:(1)增强责任意识和法律意识,培养学生追求科学、健康、充实的生活态度。(2)学会抵制不良诱惑。加强自我防范意识,为做知法、用法、守法的好公民奠定基础。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犯罪的基本特征。教学难点:1.不良行为到严重不良行为,违法犯罪行为的发展过程。2.一般违法行为与犯罪行为的关系。四.教师教法根据本框题的特点,我主要采用了以下的教学方法:1、教学准备:课前让学生搜集违法犯罪行为的典型材料。2、教学方法:(1)情境创设法:教师要创设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感受不良行为,严重不良行为,违法犯罪的发展历程;在情境中共同探究犯罪的特征及危害;启发学生思考讨论,使学生掌握一般违法与犯罪的关系。应该防微杜渐,做守法好公民。(2)亲身体验法:引导学生例举身边的一些不良行为,严重不良行为,犯罪事例,体会它们的危害。(3)运用案例分析、学生小组活动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分析判断能力。五.学生学法:中学生身心发展尚未成熟,抵御诱惑的能力比较弱,容易受到不良的诱惑,而诱惑和犯罪密切相关。对于违法犯罪,他们有一个基本的认识,但是对于不良行为与严重不良行为的关系、不良行为和违法犯罪的联系的认识却很模糊,尤其是中学生比较容易冲动,容易受到不良诱惑,很多的青少年犯罪都是在一时冲动之下酿成严重后果,有的甚至在上囚车后还不知道自己究竟有什么错。无知是青少年犯罪的主要原因。因此加强对青少年的法制教育和预防犯罪的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用心爱心专心1新课程呼唤新的教育理念,新的教育理念倡导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从“学会”向“会学”转变。这节课在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方面主要采取了以下方法:自主探究法,小组合作法,分析归纳法。以此充分调动学生在自主参与的学习状态下掌握相关知识在教学中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提供多样的案例和尽量多的讨论、辨析的机会,让学生充分发挥各自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判断能力。在讨论身边的案例的时候,教师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引导学生自主发现不良的行为。通过分析,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学习处理违法和犯罪问题。还可以通过动画演示,案例分析让学生深刻体会抵制不良行为和预防违法犯罪的关系,懂得防微杜渐、知错必改。本节教学最终的落脚点是学生良好行为的养成,因此帮助学生认识抵制不良行为、防微杜渐预防犯罪的必要性,应该成为教学的重点。五.本节知识要点1.一般违法与犯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1)什么是违法?违法是指不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或做出法律禁止的行为。根据违犯的法律,违法行为可以分为民事违法行为、行政违法行为和刑事违法行为。(2)什么是犯罪?犯罪是指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触犯刑法并依法应受刑罚处罚的行为。一般违法与犯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