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课外国诗二首(一)学习重点1.记:了解歌德、华兹华斯,认识他们在世界文坛的地位;积累词语,背诵这两首诗的相关章节。2.读: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理解诗歌的意象,领会诗歌的内涵;体会诗歌所表达的对父亲的炽热的爱,对故乡的思念和追求美好世界的感情;体会精神漫游与人生理想追求之间的关系;能体会出诗歌采用复沓、叠唱(重章叠句)结构形式的妙处,掌握象征这种写作手法。3.写:选取意象,完成学写诗歌的练习。4.练:练习象征手法。一、诵记名言警句《迷娘曲》(之二)只有懂得相思的人,/才了解我的苦难!/形只影单;失去了/一切欢乐,/我仰望苍穹,/向远方送去思念。/哎,那知我爱我者,/他远在天边。/我五内俱焚,/头晕目眩。/只有懂得相思的人,/才了解我的苦难!《迷娘曲》(之三)别让我讲,让我沉默,/我有义务保守秘密,/我本想向你倾诉衷肠,/只是命运它不愿意。/时候到了,日出会驱散/黑夜,天空豁然明爽;/坚硬的岩石会敞开胸怀,/让深藏的泉水流到地上。/谁不愿躺在友人怀中,/倾听他胸中的积郁;/只是誓言迫使我缄默,/只有神能开启我的嘴唇。二、了解文学常识1.作者及背景(1)歌德(1749—1832),18世纪中叶到19世纪初德国和欧洲最重要的剧作家、诗人、思想家,恩格斯称他为“最伟大的德国人”。他一生跨两个世纪,正当欧洲社会大动荡大变革的年代。封建制度的日趋崩溃,革命力量的不断高涨,促使歌德不断接受先进思潮的影响,从而加深自己对于社会的认识,创作出当代最优秀的文艺作品。歌德除了诗歌、戏剧、小说之外,在文艺理论、哲学、历史学、造型设计等方面,都取得了卓越的成就。他的《葛兹·冯·伯里欣根》是德国第一部现实主义历史剧,《少年维特之烦恼》是一部书信体小说,《浮士德》是一部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结合得十分完好的诗剧。《迷娘曲》是歌德创作的自传性长篇小说《威廉·麦斯特》的第一部《威廉·麦斯特的学习时代》中的人物迷娘歌唱的一首插曲,是歌德根据迷娘的经历而作的一首委婉优美的诗歌。(2)威廉·华兹华斯(1770—1850),英国浪漫主义诗人,“湖畔派”的代表性人物。1798年,不到28岁的华兹华斯与塞缪尔·柯勒律治(1772—1834)合作出版了一本小诗集《抒情歌谣集》,标志着英国浪漫主义文学的真正崛起。他的主要作品有长诗《序曲》《远游》、组诗《露西》等,此外还有《我们是七个》《丁登寺》《孤独的收割人》等收在《抒情歌谣集》的著名抒情诗。《我独自漫游,犹如一朵云》写于诗人从法国回来后不久。诗人带着对自由的向往去了法国,参加了一些革命活动。但法国革命没有带来预期的结果,随之而来的是混乱。诗人的失望和所受的打击是可想而知的。后来,他在朋友和妹妹的帮助下,情绪才得以艰难地恢复。这首诗就写于诗人的心情平静之后不久。关于这首诗的具体背景,华兹华斯的妹妹多萝茜曾在1802年4月15日的日记里写道:“我们在高巴诺公园不远处的林中发现了几株临水的水仙花……我们继续往前走时,水仙花越来越多。最后,我们看到在树枝的遮掩下,沿着湖岸长着的水仙织成了一条狭长的彩带,其宽度相当于一条乡村大道。我从没有看见过如此美丽的水仙花。它们穿梭、盘绕、覆盖着长满苔藓的石块,或者把石块当作解除疲乏的枕头,或者摇首、旋转,舞姿翩翩。每当微风掠过湖面,它们就似乎在开怀大笑。它们看起来很快活,总是跳舞,总是在变换姿势。”两年后,华兹华斯根据当时的感受写下了这首“湖畔”名诗。2.文学知识外国诗歌特点:外国现代诗流派纷呈,时代感强,表现手法独特、新颖,诗歌内容充分展现了现代社会的方方面面及现代人身处社会剧变中的内心世界,开拓着我们的视野和精神、情感世界;英美现代诗歌强调写资本主义社会中畸零人的心理,比较直率地把诗人所要表达的意思表现出来,直抒胸臆,毫无造作,言尽而意亦尽,回味的空间相对缩小了,但这样比较符合西方人的心理、思维特征;外国诗歌反映不同的生活习俗、文化底蕴和民族特性,同样能滋润不同国度人们的心灵,陶冶人们的性情,丰富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三、夯实基础知识1.字正音准(先阅读课文,然后借助工具书,完成该题)(1)单音字①柠檬(nínɡ)②和煦(xù)③骡子(lu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