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水文灾害教学目标:1.基于地图分析,说明中国洪水灾害的地理分布。2.从自然原因(孕灾环境)和人文原因(受灾体)的相互关系上,理解长江中下游构成水文灾害多发区的原因。3.结合中国人口和耕地的分布特点,阐述中国水文灾害灾情的特点。教学重难点:重点:①洪涝灾害和风暴潮灾害的分布、成因、危害及灾情特点②长江中下游地区构成水文灾害多发区的原因难点:长江中下游地区构成水文灾害多发区的原因教具准备:有关挂图、图片等教学方法:比较法、图示分析法、图示法等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我国海陆兼备,地势西高东低,河流落差大,主要河流东流入海。东部平原和低地集中,是我国江河洪水和雨涝灾害易发的区域。沿海地区主要受风暴潮、海浪、海水入侵等水文灾害的影响。一、洪水灾害1、我国洪水灾害分布总的特点:东部多,西部少;沿海多,内陆少;平原低地多,高原山地少;山脉东坡和南坡多,西坡和北坡少。图2.18我国多年平均日降水量大于等于50毫米的日数通过读图,了解以下知识:我国多年平均日降水量(致灾因子)大于等于50毫米的日数在4天以上的城市主要分布在东南部地区。其中武汉、长沙、南昌、福州、南宁、广州、海口、香港、澳门、台北等城市是百万人口以上的特大城市。2、暴雨洪水——影响我国范围最广、时间最长、危害最大的洪水灾害。(1)暴雨成因:台风、锋面等天气系统带来的暴雨(2)发生时间:与暴雨的时空分布高度一致,在东部季风区,暴雨集中发生在每年的4—9月,自南向北推移。(3)分布:东部季风区各大江河的中下游平原。图2、19中国洪水频率分布图2.19表明我国洪水频率在5次以上的城市分布状况。结合河流分布,可以看出:阅读通过阅读课本材料,掌握以下内容:①根据洪水的来源,洪水灾害分为暴雨洪水、融雪洪水和冰凌洪水等。②融雪洪水:主要分布在我国西北和东北山区。受气温升高制约,融雪洪水一般发生在每年的4—5月,冰川融水形成的洪水主要发生在7~8月。③冰凌洪水:受河道流向的制约,分布在河流从低纬度向高纬度流的河段,主要发生在河流封冻和解冻的季节。附:我国洪水类型比较类型洪水来源主要分布地区发生时间暴雨洪水主要有台风、锋面等带来的东部季风区各大江河的中下游平原。暴雨的时空分布高度一致,在东部季风区,暴雨集中发生在每年的4—9月,自南向北推移。1暴雨融雪洪水由积雪融水和冰川融水形成的洪水主要分布在我国西北和东北山区。受气温升高制约,融雪洪水一般发生在每年的4—5月,冰川融水形成的洪水主要发生在7~8月。冰凌洪水冰凌堵塞河道主要发生在黄河上游的宁夏、内蒙古河段和部分下游河段,其次发生在松花江部分河段。要发生在河流封冻和解冻的季节提示:洪水致灾有两个基本环节:一是洪水的形成,二是对人类造成损害。3、雨涝(1)分布:集中分布在东经110°以东,北纬20°~45°这一范围图2、20中国重大洪水灾害点位示意图通过读图2、20,可以发现:我国特大洪水点位主要分布在我国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珠江的中下游平原地区。(2)诱发雨涝的自然因素:季风区降雨多、暴雨集中;地势低平、河流排水不畅;其根本原因:东部平原地区地势低平,雨季河流排水不畅。4、我国洪涝灾害的灾情特点——范围广、发生频繁、突发性强,而且损失大。其中,农业受洪水灾害影响最为严重。图2、21中国农作物水灾受灾面积与成灾面积的年际变化(2000年)图2.21表明:我国农作物水灾受灾面积呈现在波动中增加的趋势。图2、22中国各省(市、区)农作物水灾受灾面积与成灾面积(1978——2000年)通过读图2、22,掌握以下知识:我国农作物水灾受灾较严重的省份有黑龙江、安徽、湖北、湖南和四川等农业大省。探究:结合图2、20,根据地区经济状况(农业、工业等),分析我国农业灾情严重的原因。点拨:东部平原是我国农业的精华地带,主要商品粮基地均位于此,因此,我国洪涝的多发地区(东部季风区)恰是我国农业最集中的地区,也是工业、商业贸易最发达的地区,人口、建筑、交通道路密集,加重了受灾体的脆弱性,也加大了灾情的严重性。5、人为因素对洪涝灾害的影响说明:人为活动对灾情有着“放大”和“缩小”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