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历史第3课古代商业的发展【学习目标】一、课程标准要求概述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概貌,了解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二、江苏教学要求1.概述古代中国在“市”的形成与发展、商业都会的兴盛以及商人活动等方面呈现出来的商业发展的概貌。2.了解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并在古代中国经济基本结构里恰当地理解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作用和地位。3.描述古代商业发展的一些经典场景。感受商业的流动性与活跃性。三、江苏学业水平测试内容和要求1.了解“市”的形成与发展。2.知道主要的商业城市和著名商帮。【知识梳理】【学法指导】1.学习本课应注意从两方面把握,一方面从整体把握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基本脉络,另一方面从都会、“市”和商人等商业元素的分解来例举典型表现,如此便可以从纵横两方面来把握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2.适当联系古代农业、手工业,说明古代经济的发展也包括商业的繁荣,理解商业在传统的自然经济结构里的次要地位。【重点难点解析】1.中国古代的城市“城市”是由“城”——城墙所包围的地区和“市”——商品交换的场所、城墙内的一个区域连称而来。“城以盛民也”,筑城主要是为了保护人民。为此,中国古代的城修筑得相当雄伟,有深广的护城河,面积多达几到几十平方千米,城内有大片农田、园圃等。城的数量也相当多,遍及全国。一个城市的重要性取决于它在政治体系中的等级地位。自都城、省城、府城至县城,城市的建筑规格和面积依次减小。最初,市只是城内很小的区域,而且在时空上受到官府的严密控制。宋代以后,随着商业贸易的繁荣,城市的经济功能才逐渐增强,传统的政治中心城市商业繁荣,交通枢纽城市也兴盛起来,并且出现了纯粹经济功能的工商业市镇。2.中国古代对外贸易发展的特点(1)先以陆路为主,后以海路为主。汉代开辟了丝绸之路,中国对外陆路贸易开始发展;唐朝时海、陆并重;宋元时期,海路贸易日渐上升,并占据主导地位。(2)官方贸易不以营利为主,而着力于加强对外友好往来。(3)外贸伴随着文化交流。西亚不少商人带来了西方宗教,中国科技也相继外传。(4)外贸促进了民族融合。不波斯人、阿拉伯人在我国定居,长期与中国人相处,互通婚姻,逐渐用心爱心专心116号编辑融合。【学习测评】一、选择题1.被后世商人尊为祖师的是()A.姜尚B.商鞅C.管仲D.范蠡2.我国最早的银行雏形是出现于唐朝的()A.邸店B.柜坊C.飞钱D.坊3.西汉时期中国的对外贸易逐渐发展起来,从根本上说得利于()A.封建经济的繁荣B.丝绸之路的开辟C.统治者的开明政策D.实力雄厚大商人的出现4.隋唐时期长江流域的主要工商业城市是()①长安②洛阳③扬州④益州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5.唐代长安城设立市坊制度,宋代东京城打破市坊界限,这种变化主要有利于A.市民的生活B.文化的交流C.国家对人民的统治D.商业的发展6.观察以下两幅图,后者与前者的商业活动相比,最大的不同点是唐长安城《清明上河图》局部A.普遍使用纸币B.商业交换品种迅速增加C.商业市镇出现D.打破了坊市界限7.假如你是一位宋代商人,在经商中可能遇到的情况是A.贩卖珐琅彩和五彩瓷B.玉米等大量农产品进入市场C.在开封城中见到整齐划一的东、西二市D.在四川地区使用纸币8.元朝时被誉为当时世界第一大港的对外贸易港口是A.广州B.大都C.泉州D.杭州二、判断题9.我国“商人”一词来源于古代商朝人善于经商。10.中国对外贸易,历史悠久。唐朝时即开通了陆地和海上两条丝绸之路。用心爱心专心116号编辑三、材料解析题11.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两京诸市置:令一人,从六品上;丞二人,正八品上。掌财货交易,度量器物,辨其真伪轻重……凡市,日中击鼓二百以会众,日入击钲三百而散。——《新唐书·百官志》材料二景龙元年十一月敕:诸非州县之所,不得置市。——《唐会要》请回答:(1)材料一和材料二分别反映了什么问题?(2)从材料中归纳唐朝的基本经济政策是什么?其影响如何?第3课古代商业的发展一、选择题1.D2.B3.A4.C5.D6.D7.D8.C二、判断题9.正10.错三、材料解析题11.(1)材料一反映了唐政府对城市商业活动严格管理,并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