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毛泽东词二首人教版【同步教育信息】一.本周教学内容毛泽东词二首本单元鉴赏中国现当代诗歌和外国诗歌。中国新诗诞生于五四运动前夕,它不断接受外来影响并融合在自己的民族风格中,涌现了大批诗人、作品和众多艺术流派。新中国成立后,当代新诗继承了五四以来新诗的优良传统,并从古典诗歌和民歌中吸取养料,取得显著成就。外国诗歌地域宽广,包罗广泛,诗人及作品数量众多。鉴赏诗歌是感情与认识相统一的精神活动。要初步理解意象的意义和象征的作用,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和表现手法。《沁园春·长沙》一.写作背景:1925年1月,中国共产党在上海召开了“四大”,大会指出,中国民族革命,必须有无产阶级参加,并取得领导地位,才能取得胜利。在党的领导下,相继爆发了五卅运动和省港大罢工;毛泽东直接领导了湖南的农民运动,后受到湖南军阀省长赵恒惕的通缉;这时,国共两党统一战线已经确立,国民革命政府在广州正式成立。为避开军阀缉捕,党组织派毛泽东前往广州主持全国农民运动讲习所,10月,途经长沙,重游橘子洲头,看到满山绚烂的秋色,想起往昔峥嵘岁月,联系到革命领导权问题,写下了《沁园春·长沙》这首词。二.词的相关知识:词萌芽于南朝,形成于唐,盛行于宋。它原本是配合燕东曲调的歌辞,但在发展中逐渐与音乐分离,成为纯粹的文学样式,每一首词都有词牌。词牌,最初是特定的词乐曲调的名称,后来成为特定的词体格式的标目。词的题目,可用可不用。不同词牌规定的各种词调和词体,都有特定的字数,句数和格律。1.词按字数的多少分为2.按段的多少分为词,又叫“曲子”“朵曲子”“曲子词”“长短句”等。三.重、难点:1.“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调整语序:在深秋时节,毛泽东独立于橘子洲头,凝望着湘江水滚滚北去。2.“独立”能否改为“站立”,“直立”等?不能,“独立”让读者想像词人面对湘江滚滚北去时表现出来的砥柱中流的英雄气概。3.词人是怎样变换视角描绘眼前“湘江秋景”图的?看总结:万类霜天竞自由4.请同学们将词中文字通过想像在脑海里形成画面,学着用自己的语言描述。5.《沁园春·长沙》的上片中,锤炼得十分精彩的字有哪些?分别表现了怎样的意象?用心爱心专心染争击翔漫江碧透6.上片结尾为什么提出“谁主沉浮”这一问题?思考词人为什么用“怅”?词人面对眼前生机勃勃的自然美景,不禁联想到祖国的命运和革命的未来,“主沉浮”在这里实指主宰国家的命运,掌握革命的领导权,是上片写景的落脚点,也是全词的词眼。7.下片中有“忆”和“记”二字标志词人由上片的眼前景的描写转入对往事的回忆峥嵘岁月图书生意气挥斥方道指点江山激扬文字同学中流击水图中流击水浪遏飞舟少年8.怎样理解最后三句的意思?若把这三句改为“担大任,主宰沉浮,惟我战友!”效果会怎样?答:最后三句以设问作结,含蓄而又形象地对“谁主沉浮”作出回答:主宰国家命运的应是像当年同学们那样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派有志于改造旧世界的革命青年。如果改了,虽然醒豁,但太直露。诗歌靠形象说话,这也是一切艺术的共性。《采桑子·重阳》一.写作背景:1927年后,革命走向低潮。为了保存实力,毛泽东于1929年1月率红军开创了赣南根据地,并转战于赣、粤、闽三省边界。这年10月,他离开了红四军领导岗位,转到上杭、永定农村一面养病,一面领导地方的土地革命工作。重阳节这天,毛泽东坐担架来到刚刚解放的上杭县城,面对美不胜收的仲秋景色和川流不息的汀江之水,诗兴大发,一气吟成了《采桑子·重阳》这首词。二.重、难点:1.找出该词的中心句,并说明原因。核心句是“战地黄花分外香”。因为整首词抒发的是一种革命乐观情怀,表达生命不息,战斗不止的革命精神,流露出在斗争中过重阳、在革命中度岁月的自豪感,以及成功创建赣南、闽西根据地的喜悦心情。而这一切感情,都通过这一句形象地折射出来。2.上片四句的深义。3.下片作者为什么要用“春光”比“秋风”?答:体现了作者的辩证思想:秋天秋风劲厉,没有春天那样温暖明媚,风和日丽,鸟语花香。但秋高气爽,炎暑消褪,陈腐渐除,最能激发人破旧创新的豪情,因此说,秋光“胜似春光”。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