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德宏州梁河县一中高中政治《81世界是永恒发展的》教学设计新人教版必修4一、教育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识记发展的实质。新事物和旧事物的基本含义。(2)理解发展的普遍性。判断新旧事物的根本标志。(3)运用列举实例,结合所学知识,运用相关原理,说明自然界是无限发展的,结合百年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说明人类社会是永恒发展的,人的认识也是不断发展的。了解唯物辩证法是关于世界普遍联系的科学,又是关于世界永恒发展的科学。运用判断新旧事物的根本标志去观察和分析社会问题,提高判断是非、正误的能力。2.能力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培养学生初步运用科学发展观观察、分析和处理自然和社会现象的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树立起发展的意识和观点,自觉抵制形而上学的静止观。(2)增强学生对社会发展的信心,树立为美好的共产主义社会而奋斗的远大理想和崇高信念。(3)使学生认同并自觉坚持科学的发展观。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重点:发展的实质2、难点:判断新旧事物的根本标志三、教学方法运用探究法、讨论法、分析法,创设具体的情境作为载体,总结分析哲学道理。使哲学道理生活化、通俗化,使学生理解哲学道理的过程自主化。四、教学过程1教学内容教学活动设计意图教师活动学生活动第一框题世界是永恒发展的导入新课:复习提问联系的特点和联系的含义。教师提问:我们已经知道,联系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一个总特征。联系有哪些特点?联系的含义是什么?教师:正是这种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推动了事物的变化和发展。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另一个总特征。我们今天主要学习的是第一个框题——世界是永恒发展的。教师:哲学上把世界分为哪几部分?教师:所以我们接下来需要分别论证自然界是发展的、人类社会是发展的以及人的认识是发展的。课前,我们班的一些同学进行了认真的准备,给大家带来了几段有趣的视频资料和重要的新闻热点。下面有请第一位信息发布员班长吴秋健同学上台展示。大家欢迎!学生回答:联系具有普遍性、客观性、多样性。生答:(联系的含义略)。生答:分为三大领域,即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类思维领域。学生播放视频《生命的演化》,讲解自己的观点:从生命产生到人的出现,经历了从化学进化到生物进化的上升复习巩固、导入新课。启发学生的思维,明确下一步论证的目标。通过学生代表上台展示,调动学生听课的积极性。2课堂探究:①从生命产生到人的出现,经历了一个什么样的过程?它说明了什么?②你认为人类的体质还会发展吗?①自然界是发展的。②人类社会是发展的。教师:分析提问书P60探究活动。引导学生看“相关链接”,说明自然界的万事万物都是发展的。教师:幻灯片展示人类社会的发展道路,指出:社会形态的更替表明人类社会也是发展的。请第二位信息发布员介绍我国社会的发展状况。教师:如果单纯追求经济的增长速度,忽视生产发展与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往往会导致资源短缺、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针对这一问题,胡锦涛主席特别阐述了要转变经济发展的方式。(播放视频)教师(分析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指出:党提出“又好又快”发展,这与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是完全一致的,就是强调我们要走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道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请第三位信息发布员上台展示相关资料。过程,最后产生了人类。人类的出现是自然界的一次巨大飞跃。说明自然界是发展的。生答:探究活动中的两个问题(略)。学生用图表展示我国近年来GDP的发展情况。介绍十七大对GDP发展提出的新要求。突出学生自学、自研、自教能力,训练学生的政治敏感性以及关心国家大事的主人翁精神。训练学生辩证思维能力,学会全面地看问题。联系社会生活,使学生充分认识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性。3人的认识是发展的。每个人的认识都会经历一个由不知到知,由知之不多到知之较多,由浅入深的过程。展示两幅图片:袁世凯称帝和新中国成立。2、发展的实质①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教师:根据上述分析可以看出:世界是永恒发展的,发展具有普遍性。方法论: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