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入分配与社会公平》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通过教学使学生识记:效率的含义、公平的含义、效率与公平的辨证关系(2)理解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含义,解释为什么要坚持效率优先。(3)能使学生结合现实生活中存在的收入分配差距的具体事例,解释如何兼顾效率与公平。2、能力目标(1)通过本课学习,培养学生辩证的认识和对待生活中面临的各种矛盾,如公平与效率之间的矛盾,使学生学会运用矛盾分析的方法分析问题。(2)培养学生全面系统的看问题,正确认识现实生活中的收入差距,提高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我国现阶段的收入分配政策既有利于经济效益的提高,又能保证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二、教材内容分析:知识结构图本框题主要讲述了分配中的两项基本原则:效率与公平。二者的含义、关系、以及在现实分配中如何把握这两项原则。三、重点、难点:11.效率优先的必要性2.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原则四、教学过程:(导入):同学们可能都吃过蛋糕,我们把社会财富比作一块“蛋糕”,我们既要把这块蛋糕做大,又要把蛋糕分配好。那么怎样才能把这块“蛋糕”做大?怎样才能把这块“蛋糕”分配得好呢?(新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我国的分配制度,它是什么?都包括哪几种分配方式?(学生答)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按劳分配、按个体劳动者的劳动成果分配、按生产要素分配。按劳分配的结果是什么?(多劳多得,少劳少得,有劳动能力者不劳不得)。由于人的劳动能力有高有低,最终的收入就会有差别。同时,由于人们对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这些生产要素的占有不同,也会产生收入上的差别。(一)、1、效率与公平的含义(1)、.效率的含义:指经济活动中产出与投入的比率,它表示资源有效利用的程度。提高效率即在投入不变的情况下,追求产出最大;或是产出给定的情况下,追求投入最小。要反对浪费,讲求效率。效率提高就意味着资源的节约和社会财富的增加。(2)公平的含义较宽泛,涉及经济、政治、法律等各个领域。那么到底这里公平如何理解呢?请同学看65页的第二个探究活动。讨论两个观点是否正确,为什么?公平究竟应如何理解?学生探究:进行讨论,得出结论。教师总结:公平不等同于平均主义,平均主义不考虑客观差异,抹煞了劳动差别和收入差别,要求绝对平均,实际上违背了公平的原则,压抑了劳动者的积极性。(3)、公平的含义:主要是指收入分配的公平,主要表现为收入分配的相对平等,即要求社会成员之间的收入差距不能过于悬殊,要求保证人们的基本生活需要。2、收入分配方式对效率的影响收入分配方式对效率有重要的影响。如果分配方式有利于调动人们的生产积极性,就会提高效率,促进生产的发展;反之,就会降低效率,阻碍生产的发展。我国现阶段的分配方式大大调动了劳动者的积极性,有利于提高效率。2教师:我国现阶段的分配方式必然有利于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有利于提高效率,促进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但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目前我国出现了分配上的不公平性,在一定程度上反过来又挫伤了劳动者的积极性。在经济建设中,要不要讲究效率优先?3、正确处理效率与公平的关系(重点)教师活动:布置探究活动,让学生阅读思考课本64页连同66页的探究材料,把两则材料结合起来考虑,然后让同学分组讨论以下三个问题:(1)大李迅速致富说明了什么?(2)64页材料中大李和老吴的不同生活状况表明了什么?(3)从66材料中可以看出效率和公平有什么关系?学生活动:先独立思考,然后小组讨论,选出代表发言。教师总结:大李迅速致富说明改革开放以来,农民实行家庭承包经营,极大地调动人们靠劳动和合法经营致富的热情,一部分人率先富起来,体现了效率优先。两人的不同生活状况表明他们存在收入差距,且差距在拉大,即出现不公平。但是如果使每个人的收入平均,则又会损伤人们的积极性,不利于效率。因此,可以看出:效率和公平存在矛盾的一面。大李致富后,他利用自身优势带动老吴连同整个村子致富,体现出效率与公平的统一。(二)、1.效率与公平的辩证关系(1)存在矛盾。为什么?(2)存在一致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