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逍遥游》学习目标:1.理解本文借用寓言说理的写作技巧;2.了解庄子散文想像奇特、富于浪漫色彩的艺术特色;3.理解庄子追求绝对自由的人生观,客观评价庄子的虚无主义和绝对自由的思想;4.积累文言基础知识。学习重点:积累文言基础知识;体会庄子对精神自由以及个性解放的追求。学习难点:理解庄子“逍遥游”的思想内涵。【知识链接】1.庄子:名周,战国中期宋国蒙人。他继承并发展了老子的思想,为道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世称“老庄”。庄子的主要思想是“天道无为”,他对待生活的态度是:一切顺应自然,安时而处顺。政治上,他主张无为而治。2.《庄子》:道家经典之一。《庄子》中的文章,想像奇幻,构思巧妙,善用寓言和比喻来说明道理。文笔汪洋恣肆,具有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它不仅有很高的哲学成就,对后世文学的发展也有着深远的影响。3.写作背景:庄子天才卓绝,聪明勤奋,并非生来就无用世之心。一方面腐败的社会使他不屑与之为伍,另一方面,“王公大人不能器之”的现实处境又使他无法一展抱负。人世间既然如此沉浊,他追求自由的心灵只好在幻想的天地里翱翔,在绝对自由的境界里寻求解脱。正是在这种情况下,他写出了苦闷心灵的追求之歌《逍遥游》。4.《逍遥游》:是《庄子》的代表篇目之一,充满奇特的想象和浪漫的色彩,寓说理于寓言和生动的比喻中,形成独特的风格。“逍遥游”也是庄子哲学思想的一个重要方面。全篇一再阐述无所依凭的主张,追求精神世界的绝对自由。在庄子的眼里,客观现实中的一事一物,包括人类本身都是对立而又相互依存的,这就没有绝对的自由,要想无所依凭就得无己。因而他希望一切顺乎自然,超脱于现实,不滞于物,追求无条件的精神自由。这实际上反映了庄子要求超越时空,摆脱客观现实的影响和制约的思想,即无所依赖、绝对自由地遨游于永恒的精神世界。【预习任务】(1)自读课文,把生字找出来,看注释、查工具书,注音,移注;(2)认真阅读《导学案》“知识链接”部分,了解有关知识。【学法指导】1.默读全文,结合注释,疏通文意。疑难字词要移注;2.通过反复诵读,体会本文的思想内容及庄子散文想像奇特、富于浪漫色彩的艺术特色;1预习自测题1.为下列生字注音:鲲()抟()《齐谐》()坳()徙()北冥()阏()枋()斥鴳()舂()朔()泠()然蒿()翱()万仞()蟪()鸠()穷发()之北数数()蜩()恶()乎待哉决()起棘()知()效一官2.填写通假字,并解释其意义。北冥有鱼:通()三餐而反:通()小知不及大知:通()而征一国:通()旬有五日:通()小大之辩:通()御六气之辩:通()第一课时学习重点:熟悉课文,疏通文意;积累文言基础知识。学习过程:一、交流预习成果。二、播放录音。(注意字的读音以及句读)三、学生依据注解,疏通文意。(有疑问可提出,师生共同解决)课堂检测1.解释下列加点字的用法及意义:怒而飞()志怪者也()抟扶摇而上()风斯在下矣()枪榆枋而止()适莽苍者()以久特闻()众人匹之()莫之夭阏者()而不加劝()2未数数然也()举世非之()夫列子御风而行()御六气之辩()之二虫又何知()之九万里()2.解释下列古今异义词:虽然,犹有未树也()众人匹之()腹犹果然()穷发之北()3.指出加点词语的活用类型:水击三千里()而后乃今将图南()4.指出下列各句中“而”的用法和意义:而御六气之辩()而控于地而已矣()决起而飞()枪榆枋而止()举世誉之而不加劝()5.指出下列各句中“以”的用法和意义:去以六月息者也()以八千岁为春()6.指出下列各句中“也”的用法和意义: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南冥者,天池也()7.指出下列各句中“且”的用法和意义: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且适南冥也8.指出下列各句中“夫”的用法和意义:故夫知效一官……夫列子御风而行9.指出下列各句中加点虚词的用法和意义:而莫之夭阏者且夫水之积也不厚╱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若夫乘天地之正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此虽免乎行11.指出下列文言句式的类型:①南冥者,天池也。②《齐谐》者,志怪者也。③莫之夭阏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