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省海口市第十四中学高中政治《7.1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教案新人教版必修1[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目标识记按劳分配、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含义;理解现阶段实行按劳分配的客观必然性;坚持按劳分配原则的意义;确立按生产要素分配的意义;联系经济生活中的实际,初步认识我国目前存在的多种分配方式,并确认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必要性和必然性。二、过程与方法目标讨论法、探究法、讲授法,培养学生全面系统地看问题,正确认识现实生活中的收入分配差距,提高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本框学习,使学生感受到我国现阶段的收入分配制度有利于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有利于促进社会财富的增加和社会生产的发展。[教学重点]1、按劳分配是我国个人收入分配的主体2、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教学难点]1、按劳分配是我国个人收入分配的主体2、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教学时数]1-2课时[教学过程]新课导入教师活动:某家庭一家四口人月收入36000元:女主人在是公务员,月收入8000元;男主人在外企做研发,月收入6000元;父亲是私营企业老板,月收入20000元;母亲是饭店老板,月收入2000元。问:这个家庭的收入性质分别是什么?引发兴趣,导入新课。学生活动,导入新课。1新课教学一、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1、按劳分配为主体教师活动:请同学们阅读教材58-59页内容,说明什么是按劳分配?我国为什么实行按劳分配?它在我国的分配制度中处于什么地位?学生活动:积极思考、讨论,发表见解,回答问题(1)按劳分配的含义在公有制经济中,在对社会总产品作了各项必要扣除之后,以劳动者向社会提供的劳动(包括劳动数量和质量)为尺度分配个人消费品,多劳多得。少劳少得。教师点拨:在公有制经济中个人消费品的分配必须而且只能是按劳分配,同时这种劳动是社会劳动。教师活动:我国在公有制经济中为什么实行按劳分配?(2)按劳分配的基本内容和要求地位:基本原则适用范围:公有制经济中分配尺度:以劳动为尺度(质、量统一)分配内容:个人消费品分配结果:多劳多得、少劳少得(3)坚持按劳分配的必然性第一,生产资料公有制是实行按劳分配的前提。分配制度是生产关系的重要方面,一个社会的分配制度直接取决于生产关系,取决于基本经济制度,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公有制是所有制结构的主体,因此决定了个人消费品的分配实行按劳分配。第二,生产力发展水平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物质基础。产品采取什么样的分配方式同生产力的发展状况直接联系,现阶段我国生产力没有实现高度发达,劳动产品没有达到极大丰富,还不能实行按需分配。第三,社会主义条件下人们劳动的性质和特点,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直接原因。在当前的生产力状况下,我国劳动者的劳动能力存在明显的差别,劳动还是人们谋生的手段,因此个人消费品的分配必须体现人们劳动的差距。教师活动:请大家想一想,在我们个人消费品的分配中如果实行平均分配会出现什么后果?学生活动:积极思考、讨论,回答问题:如果实行平均分配,必然导致“懒汉”的出现,劳动2者的积极性不能很好地调动起来,干和不干一个样,干多和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整个社会的发展必然缓慢,最终导致共同贫穷。教师活动:可见,社会主义阶段,实行按劳分配既是客观经济条件的要求,在实行按劳分配的同时,也体现了优越性。(4)坚持按劳分配的意义教师总结:实行按劳分配,劳动者的个人收入同自己付出的劳动数量和质量直接联系在一起,会激发劳动者的积极性,推动劳动者努力学习科学技术,提高劳动技能,有力地促进社会主义生产力的发展,也体现了劳动者共同劳动、平等分配的社会地位。2、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教师活动:在教学导入的材料中,只有女主人的收入属于按劳分配。男主人、父亲、母亲的这些都不是在公有制经济下的个人的收入分配,那属于什么方式的分配?引导学生阅读教材59—60页材料,并思考所提问题。学生活动:阅读课本,认真总结,发表见解教师引导:在我国,个人收入的分配除去按劳分配之外还存在多种分配方式,到底还有哪些?他们各有什么特点和作用?为什么在我国存在多种分配方式?这些问题,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