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矛盾就是对立统一》教案教学目标:知识方面,通过教学,使学生识记矛盾、“对立”“统一”基本含义,理解矛盾的概念,并能通过多种实例对矛盾的概念加以阐释。能力方面,主要培养学生的辨证思维能力。因为唯物辩证法的最基本的规律——对立统一规律,同时也是人们进行辨证思维时必须遵循的根本规律。故教学中着重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并使学生初步了解和掌握“具体——抽象——具体”的教学方法。觉悟方面通过对“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原理的教学,使学生明确,没有一定的条件,矛盾双方是不会转化的,从而认识到无论在个人成长或是在社会进步、国家发展等各个方面,都不许发挥主观能动性,努力创造条件,促使矛盾向着有利方向转化。教学重点:矛盾的含义。教学难点:矛盾的含义。教学方法:对于难点问题的教学,采用由具体到抽象,再由抽象到具体的教学思路。即先从具体事例入手,通过分析,概括出矛盾的概念,然后运用矛盾概念去分析一些具体的事例。举例中注意运用比较的方法。整个教学以讲读为主,辅以讨论、谈话等方法。教学过程:(新课导入):《船夫和哲学家》故事引入。这个故事体现了什么哲理?给我们什么启示?完事万物是充满矛盾、对立统一的,即总是一分为二、优点和缺点并存的。要求我们在处事接物时,决不应以己之长衡人之短,或因人之短矜己之长,而应当随时随地全面地衡量别人,正确估价自己,力避片面性。这便是我们今天所学的哲学中的矛盾。(新课教学)一、矛盾就是对立统一(板书)1、什么是矛盾(板书)阅读教材:自古以来,许多哲学家从各个侧面看到了各种矛盾现象。(古代的哲学家的见解,是朴素的、直观的、缺乏科学的论证。而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矛盾学说,不是靠直观,而是在继承前人优秀思想成果的基础上,以自然、社会和思维科学提供的大量事实为依据,科学地揭示出:一切事物的内部都包含着对立统一的两个方面。也就是,一切事物都包含着矛盾。(1)矛盾的含义:就是事物自身包含的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即矛盾就是对立统一。举例:冷与热、干与湿、上与下、长与短、难与易、穷有富、善与恶、对与错、战争与和平、痛苦与欢乐等,他们仅仅是两个方面的对立,而矛盾是对立统一的关系,所以理解矛盾应从对立与统一两个方面去理解。比如教与学就是一个矛盾,教与学是两个相反的过程,这是对立的表现,同时教与学又统一与学校教学工作中。诸如,政治与经济的关系、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商品的使用价值与价值等都是矛盾的表现,因为它们都是对立与统一的关系。如果我们说衣服的干与湿、筷子的长与短、作业的难与易、人的穷与富、所做事的对与错、世界的战争与和平、人的痛苦与欢乐、天气的冷热,所以的这些我们都可以说是矛盾的表现,因为它们都是对立与统一的关系。马克思曾说:“假如没有小偷,锁会达到今天这样完善吗?假如没有假钞,钞票的制造会这样精美吗?”在马克思看来,锁的制造日臻完善,钞票的印刷日臻精美,应该到事物的反面去寻找答案。为什么?因为事物是对立统一的。毛泽东也说,手就包含着矛盾,大拇指朝一个方向,其余四指朝一个方向,这样才握得紧,才能用心爱心专心1劳动。注意:对立统一规律是理解唯物辩证法其他一切规律和范畴的“钥匙”。它是贯穿与全部唯物辩证法中的一条红线。不懂得对立统一规律,从根本上说,就是不懂得唯物辩证法,就不可能掌握和坚持矛盾分析的方法。注意:唯物辩证法的三个基本观点是什么?它们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①是联系、发展、矛盾的观点。②矛盾是唯物辩证法的核心,它是联系的根本内容,是发展的动力;联系又是事物矛盾的表现形式,发展是事物矛盾运动的最终结果。图示略。)(2)关于“对立”第一,含义:是指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属性、趋势,又叫矛盾的斗争性。第二,注意:哲学上讲的“斗争”(对立)不等于日常生活中特别是政治用语中的“对立”、“斗争”。(哲学上讲的“斗争”,是对一切具体的矛盾斗争的共性的反映,具有广泛的意义,其内容十分丰富,具体形式无限多样,与我们日常生活中碰到的各种具体斗争如冲突、纠纷及阶级斗争是共性与个性、一般与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