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框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学习任务核心素养1.描述与分类: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2.解析与论证: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有其必然性。3.预测与选择: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艰辛探索。4.辨析与评价: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1.政治认同:中国共产党制定的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党的八大确定的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2.科学精神:实现中华民族从东亚病夫到站起来伟大飞跃的根本原因是毛泽东思想的指引。议题一|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胜利后,国内主要矛盾逐渐转变为工人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社会主义道路与资本主义道路之间的矛盾,面对这一矛盾,有两种不同的观点。观点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中国的经济文化发展水平同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相比存在很大差距,应该等到资本主义充分发展以后再进行社会主义改造。观点二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已经创造了向社会主义过渡的经济政治条件。[探究任务](1)(辨析与评价·科学精神)观点一是否正确?(2)(描述与分类·政治认同)新民主主义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为向社会主义过渡创造了哪些条件。提示:(1)观点一错误。(2)①过渡的设想和理论基础:党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不断革命论和革命发展阶段论的理论,提出了中国革命分为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两大阶段;在民主革命胜利后先建立新民主主义社会,再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1953年,又提出了过渡时期的总路线,通过“一化三改”,改造生产关系,解决私有制,实行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基础。这些设想、理论,为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提供了方针和理论根据。②政权条件:在民主革命时期的根据地建设中,党在政权建设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建立了广泛的统一战线和人民政权,党成为执政党,党的方针、策略可在施政中贯彻和执行。③物质条件: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党和国家致力于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使国民经济结构发生了变化,建立了部分社会主义国营经济,这是建立社会主义经济的物质基础,也是实现过渡的物质条件。④国际条件: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示范作用,社会主义阵营国家的国际援助,抗美援朝的伟大胜利,这些为转变提供了较为有利的国际环境和发展空间。一、过渡时期1.时段: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2.总路线和总任务: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这一内容概括说来,就是“一化三改”。二、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历史必然性国营社会主义国营经济迅速发展,逐步成为社会经济中的主导性因素国家国家积累了利用、限制和管理私营工商业的经验,不同程度地开始了对它们初步的社会主义改造个体个体农业经济难以适应国家工业化建设的新形势,迫切需要组织起来国际国际形势有利于中国加快向社会主义阵营的转变三、1954年宪法1.以国家根本法的形式确认了中国人民掌握国家权力的历史变革。2.规定了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经济制度和文化制度,明确了建立社会主义社会的根本任务,肯定了从新民主主义转变到社会主义的具体途径。四、进入社会主义社会1.标志:1956年,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标志着我国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2.必然:中国走上社会主义道路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是亿万中国人民在长期奋斗中作出的决定性选择。3.意义(1)社会主义改造的伟大胜利,极大地激发了广大人民群众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社会生产力有了比较迅速的发展,社会秩序更加稳定,人民民主专政更加巩固,从而为我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奠定了坚实基础。(2)创造性地开辟了一条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顺利实现了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在中国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完成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1.社会主义改造伟大胜利的积极意义(1)社会主义改造的伟大胜利,确立了社会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