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历史专题七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教案全套【单元综述】概述了列宁时期、斯大林时期以及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这一较长的历史阶段苏俄、苏联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线索。1、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后,面对帝国主义的武装干涉和国内反革命势力的疯狂进攻,新生的苏维埃政权采取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度过了三年国内战争的困难时期。之后由于出现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苏俄逐渐转向新经济政策。2、斯大林时期,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取得重大成就,走向现代化之路。建设过程中,在国外资本主义包围和国内经济文化落后的背景下,苏联逐渐形成高度集中的斯大林模式。在这种模式下,苏联的国民经济发展迅速,从一个落后的小农国家发展成为强大的工业国。3、二战后,苏联军事政治实力强大,成为与美国相抗衡的世界超级大国。在取得重大成就的同时,斯大林模式也暴露出许多问题,如重工业过重,轻工业过轻;政治上高度集权等。4、斯大林逝世后,针对斯大林模式的弊端,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等苏联领导人进行了改革,但收效甚微。5、戈尔巴乔夫上台后,力图通过改革振兴苏联,但后期改革逐渐偏离了社会主义方向,国家逐渐陷入泥潭。1991年,在各种因素的综合作用下,苏联解体了。【学法指导】学习本单元。可以以时间为主线进行前后联系,从整体上把握苏联者会主义建设的过程及经验和教训,形成系统化的知识体系。也可以联系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经验,以达到总结苏联经验教训为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的目的。第一节社会主义道路的初期探索【课标要求】了解俄国国内战争后苏维埃政权面临的形势,认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1、了解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特殊性,了解俄国国内战争后苏维埃政权面临的政治、经济形势。2、认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3、体会列宁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勇气和创造精神。(1)从实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历史背景和主要内容去了解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特殊性,推动学生体会到结束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必然性。(2)选用能够反映俄国国内战争后苏维埃政权面临的政治、经济形势的部分史料,做一些叙事性的描述,使学生能够通过感知而认识转向新经济政策的必要性,也可以引导学生讨论新经济政策实施后的积极成效,从而强化“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具有必要性”这一认识。(3)指导学生从背景、目的、主要内容和影响等方面,列表呈现占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新经济政策。(4)本节课的难点在于理解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必要性、临时性以及新经济政策新在何处。(5)比较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培养学生的比较能力。(6)新经济政策的经济措施对我国的影响。(7)苏联经济政策对我国建设和改革的启示。【教学目标】⑴知识与能力:简述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内容、意义。分析新经济政策实施的背景,认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说明新经济政策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有益探索。⑵过程与方法:阅读列宁《论粮食税》、《列宁全集》等历史文献,学习用历史材料说明历史问题的方法。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以列宁为首苏维埃政权克服种种严峻困难巩固新政权的事实,树立战97胜困难的勇气和决心,通过了解列宁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做出有益探索的事实,坚持求真、务实和创新的科学态度。【教学用具】多媒体【教学重点、难点】一、重点:了解苏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实施前的时代背景、实施政策的目的、内容和意义。二、难点:从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从这种转变中,能得到哪些经验?【教学过程】〖复习并导入〗回顾历史必修1关于十月革命的内容。教师讲述:一战的进行,激化了沙皇俄国国内的矛盾,形成有利于推翻沙皇俄国统治的国内环境。二月革命的成功,加速了社会主义革命的到来;二月革命后列宁发表了《四月提纲》,坚决推动革命继续发展,把二月革命推向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1917年11月6日午夜(俄历10月24日),十月革命爆发,以摧枯拉朽之势推翻资产阶级临时政府,从此建立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开辟了人类历史的新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