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语文《桂枝香》(金陵怀古)山东人民版【本讲教育信息】一.教学内容:《桂枝香》(金陵怀古)王安石二.学习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词作2.理解本词的思想内涵3.品味欣赏本词的艺术表现手法三.学习重点1.理解词作主旨2.学习鉴赏方法四.学习难点对所用典故的理解作者简介王安石:(1021~1086),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字介甫,晚号半山。抚州临川(今属江西)人。仁宗庆历进士。嘉佑三年(1058)上万言书,提出变法主张,要求改变“积贫积弱”的局面,推行富国强兵的政策,抑制官僚地主的兼并,强化统治力量,以防止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巩固地主阶级的统治。神宗熙宁二年(1069)任参知政事。次年任宰相,依靠神宗实行变法。并支持五取西河等州,改善对西夏作战的形势。因保守派反对,新法遭到阻碍。熙宁七年辞退。次年再相;九年再辞,还居江宁(今江苏南京),封舒国公,后改封荆,世称荆公。卒谥文。他强调“权时之变”,反对因循保守,是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他的诗文颇有揭露时弊、反映社会矛盾之作,体现了他的政治主张和抱负。散文雄健峭拔,旧时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歌遒劲清新。词虽不多而风格高峻,《桂枝香·金陵怀古》颇有名。今存《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五.词作欣赏(一)整体感知1.背景介绍这首词是王安石晚年的作品,也就是王安石被二次罢相之后,退居金陵、出知江宁府时所写。当时,宋王朝表面上太平盛世、歌舞升平。其实在繁华的背后却是隐藏着种种的危机。在这种情形之下,词人在金陵胜地,登高望远,便兴起了满怀愁绪:日月之迁流,仕途之坎坷,家国之忧患,人生之苦辛,涌凝笔端,写成了名篇佳作。2.主旨本词描绘了金陵晚秋的壮丽景色,抒发了怀古之情。作者批判六朝统治者骄奢淫糜的生活。总结出古今盛衰兴亡的历史教训,表达出对国事的忧虑和愤怒。3.注释:登临:登高临远故国:指金陵,南朝旧都。用心爱心专心肃:肃瑟,指深秋气候。江:长江。练:白绢。簇:聚积。棹:船桨彩舟:华美的船星河:银河。比喻长江。难足:难以完全描绘出来。繁华:指六朝统治者骄奢淫糜的生活。逐:追逐。门外楼头:指隋灭陈。杜牧《台城曲》:“门外韩擒虎,楼头张丽华。”漫:徒然。嗟:感叹。荣辱:兴衰。六朝:指吴、东晋、宋、齐、梁、陈。但:只有商女:歌女。后庭遗曲:指陈叔宝所作《玉树后庭花》,为亡国之音。(二)精彩点拨1.这首词布局谋篇的思路是什么?上阕写景,下阕抒情2.上阕写了哪些景物?创设了怎样的意境?起到了怎样的作用?江水纯净,山峰峻峭,落日西风,征帆白鹭,所写景物美丽而肃杀萧条。创设了高远开阔的意境,为下阕的抒情埋下伏笔。3.下片由写景转入抒情,第一句在结构上起到了怎样的作用?引起下文4.“叹门外楼头”用典的作用是什么?反映陈后主的荒淫腐败,暗示了当朝有可能延续陈后主的老路,重蹈覆辙。5.“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对繁盛的六朝消失在时间长河中只剩下衰草寒烟的悲叹。6.“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化用杜牧的诗句有什么作用?使诗句的内容具有现实感,把矛头指向沉湎酒色的当权派,实是警告北宋当局,不可让六朝悲恨相续。7.艺术特色整首词由景入情,视野广阔,景象壮丽用典或化用前人诗句贴切自然。(三)拓展延伸比较《桂枝香·金陵怀古》与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的异同。这两首都是怀古之作,都是借景抒发自身的感情,但从人文精神、人生体验上着眼,二人有很大的差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只是悲叹自己华发早生,壮志未酬。这是对于自我人生价值的关照,是道家个体精神的集中体现;而王安石的《桂枝香·金陵怀古》却是对于国家命运、前用心爱心专心途的担忧,是对社会的关照,这是儒家“居高位则忧其民,退居江湖则忧其君”的兼济天下精神的体现。(四)金陵怀古诗词集锦泊秦淮杜牧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乌衣巷刘禹锡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石头城刘禹锡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台城韦庄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