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经济常识》第四课产业和劳动者二、劳动者的权利和义务误区一社会保障的对象是社会上某些不幸者【剖析】(l)社会保障制度是由国家依据一定的法律和法规,为保证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权利而提供救助和补贴的一种制度。它包括社会保险、社会救济、社会福利和社会优抚四方面内容。(2)社会保险是为工薪劳动者在年老、疾病、生育、失业以及遭受职业伤害的情况下,提供必要的物质帮助。(3)社会救济是对生活在社会基本生活水平以下的社会贫困成员或遭受意外灾害的社会成员给予救助。(4〉社会福利包括以全体社会成员为对象的公共福利,对国家职工的福利和对孤、老、残、幼等社会困难成员的特殊福利。(5〉社会优抚是对烈军属、伤残军人、复员转业军人优待抚恤。社会保障制度四方面内容在保障对象上虽有差别,但已涵盖了社会全体成员,既包括聋哑伤残等不幸者,也包括全体社会成员的生老病死。误区二社会保障水平越高越好【剖析】(l)社会保障所需资金来自国民收人,生产的发展是社会保障的物质基础。过高的社会保障水平会造成政府负担过重,不利于社会生产的发展。过低的社会保障水平则会损害劳动者的积极性。(2)因此,我国的社会保障,要把基点放在我国现有社会生产力水平上,要从我国目前生产力水平低,人口众多而且老龄化速度加快的基本国情出发,考虑国家、企业、个人的承受能力,本着兼顾发展生产与保障劳动者基本生活的原则施行。误区三任何社会成员都同等地享受社会保障【剖析】(l〉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公民的权利和义务相互依存,不可分离,是统一的。任何权利的实现都是以义务的履行为条件。(2)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坚持权利与义务相统一的原则。公民有享受社会保障的基本权利,同时公民又有缴纳社会保障费用的义务。(3〉公民只有在履行规定义务的前提下,才能享受社会保障的权利,对那些有能力履行义务而不履行者,社会有权力把他们排除在社会保障之外。误区四劳动合同是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协商一致的结果,因此,只要有合同,就是合法有效的w.w.w.k.s.5.u.c.o.m【剖析】①劳动合同是指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发生劳动关系并确立双方的权利和义务的协议。是劳资双方在平等自愿、协商一致和不得违反法律、行政法规之规定的原则下产生的。题目中观点认为"劳动合同是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协商一致的结果"是有一定片面性的。②签订劳动合同的一般程序是:首先由劳资双方签订劳动合同书;然后要由劳动行政部门对所签劳动合同的合法性进行鉴证,方能生效。③因此,题目中的观点"只要有合同,就是合法有效的"是不准确的。误区五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动力的适当流动是必要的,也是必然的。所以,不管劳动合同是否到期,劳动者都可以自由流动【剖析】①劳动力的适当流动是实现生产资料与劳动力充分合理配置的前提条件。因此,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动力的适当流动是必要的,也是必然的"说法正确。②劳动合同是劳动者与用人单位确立劳动关系,明确双方权利和义务的协议。劳动合同一经依法签订,即具有法律效力,双方必须履行合同规定的义务。在合同期限内,任何一方都不能随意解除劳动合同,违反劳动合同规定要承担相应的违约责任。因此,订立劳动合同对劳动者的流动是一种约束,在合同期内,劳动者是不能随意流动的。③题中说法前提是正确的,结论是错误的,它否定了劳动合同的约束力。误区六."劳动者的权利和义务是统一的,下岗人员没有劳动权利,当然也就没有劳动义务了。"【剖析】(1)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劳动者的权利与义务相互依存、不可分割,是统一的,任何权利的实现总是以义务的履行为条件,只有坚持权利和义务的统一,才能充分体现劳动者的主人翁地位。(2)当前,失业和下岗现象的发生,并不是对公民劳动权利的剥夺。(3)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职工下岗现象,国家也相继建立和健全了一系列社会保障制度,实施了促进就业的长期战略和政策。这些表明,在我国,劳动者的基本权利得到切实保护,劳动者的主人翁地位得到切实尊重。(4)那种认为下岗人员失去了劳动权利的观点是错误的,由此而认为可以不履行相应义务的观点更是不对的。误区七."订立劳动合同只是用人单位的事情,与劳动者无关。"【剖析】(1)劳动合同是指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发生劳动关系并确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