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及其化合物铜及其化合物知识在中学化学教材中并没有完整系统地去研究、讨论,而是分散在从初中到高中的不同阶段去学习,如初中讲到CuO是黑色物质、具有氧化性;高中讲到新制的Cu(OH)2与含醛基的化合物反应可得到砖红色的Cu2O;铜盐还能使蛋白质变性等等。虽然在全国现行的三套新编教材(人教版、鲁科版、苏教版)中,也都或多或少的增添了一点,但仍不够全面、系统,这与《新课程标准》和《考试大纲》中“根据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实例或通过实验探究,了解铜及其重要化合物的主要性质及其应用”的明确规定有点不大一致,而在近年来的全国高考试题中却多次涉及到铜及其化合物的知识,使之成为高考的热点内容。针对于此,笔者就结合新课标的要求、高考试题的涉及、现行教材中对铜及其化合物的知识进行了总结归纳整理,供大家复习时参考。一.铜1.物理性质纯净的铜为紫红色,密度较大,熔沸点较高,具有良好的导电、导热性。铜与其他金属能够形成合金,铜合金的主要种类有:Cu~Sn合金称青铜,青铜是我国最早使用的合金;Cu~Zn合金称黄铜;Cu~Ni合金称白铜。铜在自然界中存在游离单质但很少,主要以化合态,常见的铜矿有辉铜矿(Cu2S)、黄铜矿(CuFeS2)、铜蓝矿(CuS)、赤铜矿(Cu2O)和孔雀石(CuCO3·Cu(OH)2)等,铜主要从黄铜矿中提炼。2.化学性质铜的价态通常表现为+1和+2价,以+2价为主。(1)铜的化学性质不活泼,常温条件下不与干燥空气中的氧化合,加热时能够产生黑色的氧化铜。2Cu+O2=2CuO在潮湿的空气中露置,铜表面会慢慢生成一层绿色的铜绿(又称铜锈)。2Cu+O2+CO2+H2O=Cu2(OH)2CO3铜绿可以防止铜进一步被腐蚀,其组成是可变的;铜绿有毒,因此铜器皿的内表面要镀锡,以防铜绿生成。(2)红热的铜丝插入盛氯气的集气瓶中,产生棕黄色的烟,溶于水后浓溶液呈绿色,稀溶液显蓝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