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人类与海洋协调发展(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第Ⅰ卷(选择题,共50分)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5分,共50分)2010年12月26日,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附近海域发生强烈地震并引发海啸,席卷南亚、东南亚多个国家,震级8.7级。由地震引发的海啸,造成人员失踪和死亡超过20万,这次海啸波及7个国家,这是此区域40年以来最大的海啸。据此完成1~3题。1.此次地震所发生的海域是A.太平洋B.印度洋C.大西洋D.北冰洋2.这次地震的震中位于印度洋板块与A.太平洋板块的消亡边界B.亚欧板块的消亡边界C.太平洋板块的生长边界D.亚欧板块的生长边界3.除了海底地震能引起海啸外,还可能引起海啸的有①滑坡②泥石流③海底火山爆发④风暴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1.B本题紧密结合社会热点——印度洋大地震及其引发的海啸,并以此为背景材料,考查相关的地理知识。从图中所示的地震发生地可知,本次地震发生在印度洋上。2.B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在板块的交界地带地壳运动比较活跃。图中所示地震的震中位于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之间,该处是板块的消亡边界。3.C一些自然灾害之间有关联性。海啸是由海底地震、火山或风暴引起的巨浪,它能破坏沿海建筑,夷平村镇,破坏力极大。而滑坡、泥石流不会引起海啸。近年来,赤潮在我国时有发生。当赤潮发生时,海水中的某些微小浮游生物大量繁殖,使水体呈红、紫等颜色,并对生物造成危害。据此完成4~6题。4.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赤潮是水体富营养化的结果B.含磷洗涤剂广泛使用与排放是发生赤潮的主要原因之一C.在相对封闭的海湾更易发生赤潮D.赤潮是与人类活动无关的自然现象5.我国下列各水域最容易发生赤潮的是A.长江口B.黄河口C.辽河口D.珠江口6.洋流对赤潮的影响主要是A.稀释了赤潮发生海域的污染物B.使赤潮发生海域形成大渔场C.加强赤潮发生海域的污染程度D.使赤潮污染范围缩小4.D赤潮是水体富营养化的结果。工业生产中含氮、磷废水的排放,生活中含磷洗涤剂的广泛使用与排放,相对封闭的海湾,较高的海水温度等是赤潮形成的主要原因。5.D珠江口水域相对封闭,水温较高,水体富营养化现象较严重。6.A洋流能够带走赤潮发生海域的污染物,减轻赤潮发生海域的污染程度,却使污染范围扩大。国际海底是国家管辖范围以外的深海洋底及其底土,或各国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以外的深海洋底及其底土。国际海底及其资源是全人类共同的财产,国际海底的所有开发活动受有关国际机构管理。下图为我国的国际海底矿区。读图,完成7~10题。17.CC海区位于A.西半球、南半球B.西半球、北半球C.东半球、北半球D.东半球、南半球8.CC海区属于A.我国的领土B.我国的领海C.我国的领地D.国际海区9.CC海区的盛行风是A.东北B.西北C.东南D.西南10.下列资源中目前不可能在CC海区具有商业开发价值的是A.锰B.铜C.镍D.石油7.B夏威夷群岛位于太平洋,位于北半球,图中160°应为160°E。由此可知CC海区位于西半球、北半球。8.D领海应是从海岸开始向外延伸12海里的范围,专属经济区应是从海岸向外延伸200海里的范围。东北太平洋CC海区为国际海区。9.A该海区位于北半球东北信风带内,应吹东北风。10.D在北太平洋的深海区有大量的锰结核,而石油应分布在大陆架部分。11.下列行为不可能对海洋生态环境造成危害的是A.大面积的海水养殖B.大量捕杀饵料生物C.渔业过度捕捞D.海上定期休渔11.D海上定期休渔可保护海洋生态环境。12.读“某海域示意图”,某年一油轮在阿拉斯加州沿海触礁,导致大面积的油膜污染。在洋流的作用下,油膜首先扩散的海域是A.美国加利福尼亚沿海B.北冰洋海域C.阿留申群岛附近海域D.白令海峡12.C受阿拉斯加暖流的影响,油膜将向阿留申群岛方向扩散。读“某海域示意图”,完成13~14题。213.图中海域油污严重的主要原因是A.油轮排放和油轮泄漏B.海底石油开采排放原油C.海风从产油区将油污吹来D.洋流从产油区将油污带来14.若油轮发生泄油事故,在泄油区鱼类迅速死亡,其死亡原因有以下说法,其中正确的是①油膜覆盖海面,水中异常黑暗,鱼类缺少必要的光照②油膜覆盖水面,海水中缺氧,鱼类窒息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