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1功》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道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通过思考和讨论,判断在什么情况下力对物体做了功,在什么情况下没有做功?2.理解功的定义、计算公式和单位,并会用功的公式进行简单计算。3.知道功的原理。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功的含义,学会用科学探究的方法研究物理问题。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理解功的概念。难点:判断力对物体是否做功,以及做功的计算。二、资料准备:三、学习过程:任务一:认识功的概念1、放在水平桌面上的木块受到几个力的作用?画出它的受力示意图。2、用细绳拉着木块在水平桌面前进时,木块受到几个力的作用,什么力对木块的移动作出了贡献?3、你对“功”这个词怎样理解的?哪些人可以“论功行赏”?你知道“劳而无功”的含义吗?师:力学中“功”,主要吸收了“贡献”、“成效”的意思,指一个力作用物体上,物体在这个力的作用下移动了一段距离,这个力对物体的移动作出了贡献,取得成效,就说这个力对物体做了功。如题2中绳子的拉力对木块做了功。2、上题展示的三个现象中,有什么共同点?3、归纳出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1)作用在物体上的力(2)物体在这个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必要因素是说这两个条件必须同时满足,缺一不可4、举例说明在你的周围你发现有哪些做功的例子?5、讨论分析:(1)、用力推石头但没推动。用的力是否产生了成效?为什么?(2)、踢出去的足球,运动了几十米。脚对滚动的足球是否做了功?为什么?(3)、提着包沿水平方向行走。手是否对包做了功?为什么?6、通过上题事例的分析,你能总结归纳出在什么情况下不做功吗?(1)有力无距离(劳而无功);(2)有距离无力(不劳无功);(3)力与距离方向垂直(垂直无功)任务三:会进行功的计算1、分析以下事例:(1)、将1只钩码提高10厘米高度(2)、将1只钩码提高30厘米高度(3)、将2只钩码提高30厘米高度比较(1)、(2)可知:当力一定时,功与移动的距离成正比比较(2)、(3)可知:当移动的距离一定时,功与力的大小成正比2、你们能归纳出决定做功多少的因素吗?力的大小和在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的长短3、阅读教材P105(1)力学中规定,功等于力跟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的乘积(2)功的计算公式:W=FS,功的单位是焦耳,简称焦,符号J4、完成课本P107动手动脑学物理第2题。写出解题过程。四、拓展应用:五、考点摘要1、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1);(2)2、不做功的情况有:3、功的计算公式:;单位:六、反馈达标:1、下列情况中做了功的是()A.一个同学提着一桶水在水平地面上行走了一段距离B.一个木块在水平光滑的地面上做匀速直线运动C.举重运动员举着杠铃在空中静止不动D.起重机把货物向上提升了5m高2、1J的功就是()A.把质量是1kg的物体移动1m所做的功B.把重1N的物体移动1m所做的功C.把1N的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移动1m所做的功D.在1N力的作用下物体在此力的方向上移动1m时,此力对物体做的功3、某人从一楼登上四楼,第一次用了15S,第二次用了30S,这两次登楼均是匀速,则人登楼做的功是()A.第一次较多B.第二次较多C.两次一样多D.无法判断4、在水平桌面上,将重20N的木块沿直线匀速向前推了5m,所用的推力是4N,撤去推力后,木块由于惯性又前进1m后停止,则推力做功J,重力做功J。5、一工人用200N的水平拉力将重400N的木箱在水平地面上匀速拉动了20m,接着又杠着木箱前进了15m,然后杠着木箱上了3m高的二楼放下木箱,求这个过程中工人对木箱做了多少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