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化学《化学反应原理》教案:1.3《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电池》(第4课时)鲁科版选修4(第四课时)【题1】一种燃料电池中发生的化学反应为:在酸性溶液中甲醇与氧作用生成水和二氧化碳。该电池负极发生的反应是(C)A.CH3OH(g)+O2(g)===H2O(l)+CO2(g)+2H+(aq)+2e-B.O2(g)+4H+(aq)+4e-===2H2O(l)C.CH3OH(g)+H2O(l)===CO2(g)+6H+(aq)+6e--D.O2(g)+2H2O(l)+4e-===4OH-【解析】本题主要抓住甲醇与氧气的反应,从中先判断出哪种物质失电子,哪种物质得电子,进而依据“正得还,负失氧”确定出正负极。此反应不难发现是甲醇中的碳元素失电子升价,氧气中的氧元素得电子降价,故负极发生的是甲醇失电子的反应,正极发生的是氧气得电子的反应。因此选C。【题2】.如右图所示,如果电流计偏转,a变粗,b变细,符合这一情况的是(C)A.a是锌,b是铜c是硫酸溶液B.a是铁,b是银,c是硝酸银溶液C.a是银,b是铁,c是硝酸银溶液D.a是铁,b是碳,c是氯化铜溶液【解析】“a变粗,b变细”可知a电极上有金属析出,b电极上电极材料溶解,从而确定在此电解质溶液中,b电极所用的材料比a电极所用的材料活泼。而且电解质溶液也应该是较不活泼金属所对应的盐。因此选C。【题3】原电池的正极一定是(D)A.化学性质较活泼的金属B.化学性质较不活泼的金属C.电子流出极D.电子流入极【解析】本题考查正极的判断方法:1.电流流出,电子流入极;2.发生还原反应;3.化学性质较不活泼的金属或惰性电极;4.阳离子移向负极;5.常见有气泡冒出或有金属析出的电极。【题4】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D)A.原电池是把电能转化为化学能的装置B.原电池中电子流出的一极是正极,发生能够氧化反应C.原电池两极均发生氧化还原反应D.原电池中的阳离子向正极移动【解析】把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是原电池,A错。原电池中电子从负极流出流入正极,负极上发生氧化反应,正极上发生还原反应,B、C错。在原电池中,阳离子移向正极,阴离子移向负极,故D正确。【题5】下列各反应中,属于原电池反应的是(BD)A.氧化铝膜被破坏后,金属铝被迅速氧化B.白铁镀锌层破坏后,还能阻止铁被氧化C.红热的铁与水接触表面上形成蓝黑色的保护层用心爱心专心1D.铁与稀硫酸反应时,加入少量CuSO4溶液可使反应加快【解析】A只是铝的氧化反应。B中白铁是镀锌的铁板,Zn比Fe活泼,在构成原电池时,Zn做负极,失去电子,阻止Fe进一步被氧化。C也只是铁与水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直接生成Fe3O4,不属于原电池反应。D中Fe会置换出铜单质,覆盖在铁表面上,相互接触构成原电池。故B、D构成原电池了。【题6】某原电池,将两金属X、Y用导线连接,同时插入相应的电解质溶液中,发现Y电极质量增加。则可能是下列情况中的(A)A.X是负极,电解质溶液为CuSO4溶液B.X是负极,电解质溶液为H2SO4溶液C.X是正极,电解质溶液为CuSO4溶液D.X是正极,电解质溶液为H2SO4溶液【解析】Y电极质量增加是由于析出金属的原因,故Y极为正极,且溶液中必须有不活泼金属的离子。【题7】埋在地下的输油铸铁管道,在下列各种情况下,被腐蚀速度最慢的是(C)A.在含铁元素较多的酸性土壤中B.在潮湿疏松透气的土壤中C.在干燥致密不透气的土壤中D.在含碳粒较多、潮湿透气的土壤中【解析】A易发生析氢腐蚀,B易发生吸氧腐蚀,D易发生原电池反应,从而都加快了腐蚀的速度。【题8】为了探究金属腐蚀的条件和快慢,某课外学习小组用不同的细金属丝将四根大小相同的普通铁钉分别固定在如下图所示的四个装置内,并将这些装置在相同的环境中放置相同的一段时间,下列对实验结果的描述正确的是(A)A.实验结束时,铁钉d几乎没有被腐蚀B.实验结束时,装置1、2、3左侧的液面会下降C.装置3中铜丝表面的电极反应为:4OH-===O2↑+2H2O+4e-D.实验结束时,铁钉a腐蚀最严重【解析】装置4中由于浓硫酸的存在而使铁钉处在一个干燥的环境中,当然几乎没有被腐蚀,A正确。装置1、2中铁钉处在酸性环境中发生“析氢腐蚀”,致使左侧液面下降;但在装置3中铁钉处在碱性环境中而发生“吸氧腐蚀”,致使左侧液面上升,B错误。装置3中铜丝表面应该是氧气得电子,是“吸氧”而不是“析氧”,C错误。装置1、2相比,2形成...